德国汽车业压力增掀裁员潮 采埃孚裁撤电动部门7600人
德国汽车供应商采埃孚(ZF)官网10月1日发布消息称,根据其与德国工会委员会和工会IG Metall达成的重组协议,公司旗下电动动力总成技术部门到2030年将裁员约四分之一。该部门是采埃孚旗下就业岗位和销售额最大的部门,拥有约3万名员工,主要生产电动、传统和混合动力系统,这意味着本次裁员规模将达到7600人。
报道称,该计划是采埃孚去年宣布在德国裁员1.4万人计划的一部份。采埃孚当时透露的裁员原因为,全球汽车行业的电动汽车需求疲软和全球贸易紧张局势影响。
此外,有分析认为,采埃孚在过去十年进行的一系列代价高昂的收购,带来的债务增加,也是影响因素之一。2020年,采埃孚曾斥资70亿美元(约544亿港元)收购美国制动系统公司威伯科(WABCO)。
这份压力更直接地体现在财务数据方面,采埃孚2024年全年累计净负债105亿欧元,较2023年增加5%;合并销售额为414亿欧元,同比下降11%;税后净亏损10.2亿欧元,较上年同期由盈转亏。
该公司表示,在大规模裁员的同时,公司还将缩短工作时间,并推迟加薪,以帮助其在2027年将成本降低5亿欧元。
路透社报道称,伴随本次裁员,采埃孚电动部门将停止电动汽车相关产品的开发,并将投资转向插电式混动等技术。
于10月1日上任的采埃孚新任行政总裁Mathias Miedreich称:“这是我们共同的努力,目的是让我们的产品在成本方面更具竞争力,同时提高收入。”在履新前,他曾任电动部门负责人。
德国汽车业掀裁员潮
多间外媒报道提到,采埃孚裁员突显了德国汽车行业面临的压力,除采埃孚外,博世(Bosch)、马牌(Continental,又称大陆集团)、舍弗勒(Schaeffler)等传统汽车供应商也采取了类似的裁员措施。其中,博世刚刚于上周表示将再裁员约1.3万人。
据德国汽车工业协会(VDA)称,自2023年以来,德国汽车行业已裁员超过5.5万人,其中供应商受到的打击最为严重。
值得一提的是,采埃孚自身对于本次裁员保持乐观态度,其工会主席迪耶特里克(Achim Dietrich)表示,尽管裁员人数众多,但重要的是,作为公司核心业务的乘用车动力总成将得以延续。
他表示:“本次部门重塑将向采埃孚以外的企业发出信号,德国制造的技术和产品拥有良好的前景。”
但实际上,欧洲汽车产业所面临的挑战,并非其预估的电动化进程缓慢,而是恰恰在于电动化技术的困境。
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的数据显示,截至8月,欧盟、英国和EFTA国家的纯电动汽车注册量同比增长26%,插混增长28%,而整体车市增幅仅为0.4%。这表明欧洲汽车市场正在转向以电动化需求为主导的环境。
从今年8月召开的慕尼黑车展来看,欧洲汽车制造商和供应商真正的压力来自其转型缓慢,以及在面对中国汽车产业竞争时,在电动化领域的技术差异。
尤其在动力电池领域,欧洲近年来扶持的自主电池制造商大多无法满足本土车企的需求,这也导致包括宝马(BMW)、大众汽车(Volkswagen,又译福士)、平治(Mercedes-Benz)在内的主流欧洲汽车制造商在采购端转向中国或韩国企业。
此外,高昂的成本也在阻碍欧洲汽车产业链的重塑,欧洲汽车供应商协会(CLEPA)表示,该地区供应商目前面临的成本比全球竞争对手高出35%。
据彭博社报道,目前欧洲供应商正呼吁制定新规则,确保该地区生产的汽车使用大量本地制造的零部件。
CLEPA秘书长克里格(Benjamin Krieger)表示:“不采取行动意味着汽车业的未来将不会在欧洲诞生,这不仅会导致工厂关闭,还会威胁到汽车行业的社会结构和欧洲的技术主权。”
本文获《观察者网》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