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命选择题” 货柜里躲炮火 赴加沙港人义工盼持久和平

撰文: 张涵语
出版:更新:

以色列与哈马斯签下首阶段和平协议,持续两年多的枪砲声终于暂时沉寂,然而,战火已夺走超过6.7万条生命。香港红十字会先后派出六名医护义工,前往加沙南部拉法的战地医院支援,包括欧耀佳医生与邹有铭医生。他们是这场战火的亲历者,在物资极度匮乏的环境中,一次次与死亡擦肩而过,在伤患如潮水涌入时,做出一个个关乎生死的抉择。

不得不放弃的伤者

在急症室前线,邹有铭医生一次次面对这样的煎熬。加沙经常出现大规模伤亡,当伤者不断涌入,急症室只能按伤势轻重分流。然而,当医疗资源极度紧缺,而伤者伤势过重,有时邹医生能做的,只剩下救与不救的抉择。

他回忆,曾遇见两三名年约五岁的小病人,却因伤势过重、资源不足,只能放弃救治。“(做出这种决定)很痛苦。有时事后会觉得,究竟应该是将资源分给十个人,还是全部给一个人?这种选择很难。”

3赴加沙的退休外科医生欧耀佳(左)、急症医生邹有铭(中)、香港红十字会国际及赈灾服务主管程德君医生(右)。(香港01)

身为急症医生,邹医生几乎二十四小时待命,每当灾难发生,他必须第一时间赶到,为伤者抢救生命。不时传来的枪声、突如其来的炮火,成了他与其他战地医生不得不习惯的背景音。

他至今仍清楚记得与炮火擦身的那一天。当时,他正一如往常地为伤者治疗,远处传来几声枪响,他起初不以为意。但枪声却变得更响:“能感受到那个声音愈来愈近。”

治疗室里除了他,还有一位德国骨科医生。“当时我就望向他,他也望向我。枪声临近真的让人感到有点害怕。”

两人后躲到一个堆满沙包的货柜里半个钟。周围渐渐恢复平静后,邹医生走到外面,发现不仅货柜有弹击,急症室的帐篷也被打穿。虽心有余悸,但当时已身在加沙几星期的邹医生,在平复心情后仍继续开始自己日常工作。

图为2025年10月12日,在以色列和哈马斯停火期间,加沙南部汗尤尼斯(Khan Younis)民众从一辆货车上领取援助物资(Reuters)

“希望这次是永久的停战”

战火下的加沙,饥荒、恐惧与死亡如影随形,但希望的微光,依然在某些角落闪烁。曾经受伤的病人康复了,甚至主动回来探望,让义工医生感受到医疗工作的温度与意义。

欧耀佳医生在冲突爆发后多次前往加沙救援,今年九月底完成第三次任务返港。提起这次重返,他说见到不少过去治疗过的病人。其中一位是二十二岁的巴勒斯坦男孩,2023年十一月双脚严重烧伤,两度接受欧医生手术。“我们为他做了多次手术和植皮,最后成功了。”欧医生得知,男孩是知道他回来,特地来探望。

除了康复病人的情意,欧医生也深深被当地医护的专业精神所感动。加沙的交通因战火几乎瘫痪,“有的医生、护士会步行几小时来返工,交接工作的时候情愿错过仅有的巴士,也要完成好交接。还有的工作人员其实自己家人都有受伤受影响,但他们还是很专业的做好自己的工作,我非常敬佩他们。”

三赴加沙的香港退休外科医生欧耀佳。(香港01)

加沙经历两年的武装冲突后,约9成人口流离失所,饥荒和严重营养不良蔓延,当地民众每日都面临极大生存威胁。而以巴两国自2023年爆发的战争,终在今年10月10日达成第一阶段停火协议,双方于10月13日交换人质,其中在加沙被哈马斯扣押两年的20名以色列分两批获释。对此,欧医生在自己分享部分的最后说道,“希望这次(停火)真可以实现持久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