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臭氧层洞缩小 峰值面积较2006年减30% 有望本世纪完全恢复
撰文: 韩学敏
出版:更新: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与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最新监测显示,今年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破洞呈现显著恢复趋势,为1992年以来第5小的年份,且较21世纪初明显缩小。
数据显示,今年臭氧层破洞在9月7日至10月13日的活跃期,平均面积约723万平方英里(1871万平方公里);最大单日面积出现在9月9日,达883万平方英里(2286万平方公里),此较2006年历史峰值(1027万平方英里)缩小约30%。科学家指出,空洞破裂时间较往年提前近3周,形成期也延后,反映长期限制排放措施的效果。
2025年最大范围当天南极上空臭氧洞的大小和形状。(NASA)
1992年生效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及其修正案对含氯氟烃(CFCs)等消耗臭氧物质的全球管控是关键。NOAA数据显示,南极平流层内耗臭氧物质水准较2000年峰值下降约三分之一,若仍维持25年前氯含量,今年破洞将扩大逾100万平方英里。此外,8月极地涡旋偏弱、气温偏高也助力缩小破洞。
美国广播公司(ABC)报道,随著世界各国用更安全的替代品取代有害物质,臭氧层有望在本世纪晚些时候完全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