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文哲羁押庭自比曼德拉 是否受政治迫害?台湾社会严重分歧

撰文: 许祺安
出版:更新:

前台北市长柯文哲涉入京华城收贿、图利案,交保一周后再度面临羁押审理。台北地院9月5日裁定7000万元(新台币,下同)交保,柯文哲于9月8日获释,但台湾高等法院12日撤销原裁定,发回更裁,北院合议庭今(15)日上午重开羁押庭。柯文哲庭上表示,他希望成为“台湾的曼德拉,而不是伍子胥”。

台媒《自由时报》报道,柯文哲指出7000万元交保金过高,以年利率3%计算,每年利息约210万元,相当于每月17万5000元,远超过他与妻子陈佩琪月退俸的三分之二。他呼吁法官重新斟酌,并抱怨长达一年的“知觉剥夺”使他有与世隔绝的感觉,手机与USB遭没收,“什么时候要还给我”。他还提到父母亲的状况,称不希望自己心怀怨恨,强调“我很不喜欢恨人”,并重申“我希望我将来是台湾曼德拉,而不是伍子胥”。

柯文哲在妻子等陪同下走出台北地院。

同时,柯文哲批评检方“先把人关起来再找证据”,并称在看守所无法完整阅读卷宗。直到近日才首次看到同案被告、众望基金会董事长李文宗的侦查笔录,认为对方“根本没有接触京华城案”,却因检察官讯问而被羁押11个月。他也表示,若法院明确禁止接触证人,他一定会遵守,并希望法院清楚界定范围。

不过,检方在庭上反驳,强调并非要“押谁押到死”,而是柯文哲在交保后违反禁令。《自由时报》引述检察官林俊廷说,柯文哲走出法院后立即隔空喊话李文宗,恐妨害后续审理,因此才提出抗告。检方认为,同案其他被告与证人仍待作证,包括威京集团主席沈庆京、前台北市都发局长黄景茂、市议员应晓薇及助理吴顺民,均存在勾串风险。

检方并指出,民众党秘书长周榆修日前作证时“明显是在做伪证”,已妨害司法。林俊廷强调,法院明令禁止接触,不应以“被动接触”为借口。他同时提及,柯文哲撕碎“Orange出国”纸条,以及与陈智菡讨论应讯方向时谈到“木可内帐是死棋”等情节,显示存在灭证疑虑。

2025年1月,民众党前主席柯文哲等4人遭羁押禁见,高院合议庭阅卷后驳回抗告维持原裁定。(联合报)

此外,外界质疑本案与其他涉贪案件比较,检方澄清情况不同。例如台北市议员陈怡君案,由于其与共犯皆认罪且案情单纯,高院裁定交保;但京华城案涉及四大犯罪事实,尚有21名证人未作证,最后一位证人何瑷廷预计11月4日出庭。

与此同时,台湾民意基金会15日公布最新民调,探讨社会对柯文哲是否遭赖清德政府政治迫害的看法。调查显示,41.7%民众同意此说法,44.6%不同意。基金会董事长游盈隆指出,相较今年1月的同类调查,认为是政治迫害的比例上升8个百分点,不同意者下降7.9个百分点,差距缩小至仅剩2.9个百分点,相当于约310万人改变看法。

游盈隆表示,结果显示台湾社会对此案“严重分歧,毫无共识”,并认为案件已成为一宗高度政治张力的司法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