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沙城遭以军猛攻 内塔尼亚胡建“大以色列”是作法自毙
以色列军方最近动作频频,先是上周对位于卡塔尔的巴勒斯坦武装组织哈马斯(Hamas)领导层发动空袭,9月16日再对加沙城(Gaza City)发动了大规模地面攻击,迫使数千名巴勒斯坦人逃离。
对于以色列军事行动的真实目的众说纷纭,有称以方似乎已完全放弃就加沙停火进行谈判,将占领加沙城,并如它所承诺般彻底摧毁哈马斯。虽然以方曾声称它无意永久管治加沙,而土耳其外长菲丹(Hakan Fidan,又译费丹)早前指控以色列试图吞并领土及破坏中东国家地区稳定,以建立一个超出巴勒斯坦地区的“大以色列”。
“大以色列”形容的是以色列领土扩张主义,狭义来说包括以方在1967年六日战争后占领的东耶路撒冷(Eastern Jerusalem)、约旦河西岸地区、加沙地带、叙利亚的戈兰高地(Goland Height),以及目前已归还埃及的西奈半岛(Sinai Peninsula)。
土耳其外长的指控并非空穴来风,除了地面攻击加沙城及空袭卡塔尔外,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Benjamin Netanyahu) 11日批准备受争议的E1计划,进一步扩大约旦河西岸的定居点;另外,路透社引述消息人士称,尽管以色列目前正与叙利亚就安全问题进行谈判,但以方长远来说无意归还戈兰高地,甚至提出以军从叙利亚南部新占领土撤军,换取对方放弃对戈兰高地的主权。
“大以色列”精神传承
事实上,内塔尼亚胡上月接受以媒i24 TV news采访时已坦言,他非常支持“应许之地”和“大以色列”的愿景,且觉得自己肩负着“历史和精神使命”,并补充指:“你知道我经常提到我的父亲。我父母那一代人必须建立国家。而我们这一代,必须确保国家继续存在。”
内塔尼亚胡虽然未有阐述所谓的“大以色列”愿景,但其父亲Benzion Netanyahu正正是主张“大以色列”的修正锡安主义(Revisionist Zionism)政治运动支持者,并曾为运动创办人泽夫·雅博廷斯基(Ze'ev Jabotinsky)担任私人秘书。
修正锡安主义作为一个政治运动始于上世纪20年代,它如大部份锡安主义流派一样,认为只有为犹太人建立一个主权国家才能使其免于受迫杀,而基于宗教(上帝应许犹太人之地)或历史原由,该主权国应迄立于巴勒斯坦的土地上。
不同的是,修正锡安主义主张犹太人对约旦河和地中海之间的所有土地拥有完全主权,认为阿拉伯人永远不会心甘情愿地接受一个犹太国家,所以只有压倒性的军事力量才能迫使他们屈服,且反对任何领土上的让步。
这一意识形态的实际主张虽然随时间推移而有所变动,例如渐渐放弃对约旦的领土主张,但其核心思想仍变化不大。修正锡安主义现今在以色列执政党利库德集团(Likud party)中仍存在巨大影响力,因此说内塔尼亚胡是修正犹太锡安主义的产物也不为过。
以色列版“昭昭天命”?
在锡安主义的背景下,以色列在1948年以阿战争后,作为主权国家正式成立,约70多万巴勒斯坦人被驱逐出当地。 在1967年的六日战争后,以色列领土进一步扩大,一些巴勒斯坦人被驱逐到约旦,而其他人则留在了后来被占领的约旦河西岸和加沙走廊。
因此不少人都会把修正犹太复国主义(甚或广义的锡安主义)与美国19世纪流行的领土扩张主义“昭昭天命”(Manifest Destiny)作类比。后者主张美国被上帝赋予了向西扩张至横跨北美洲大陆的使命,导致当地无数美洲原住民部落被迫迁移、灭绝,文化也被彻底抹去。
与“昭昭天命”不同的是,以色列在1967年后,以色列其后在新占土地上建立犹太定居点,对巴勒斯坦人口进行“区别管理”,而非推行融入政策(assimilation)。这导致大量在以色列控制下的巴勒斯坦人面临严重的制度不公,包括曾受军事占领体系管治以及至今仍存在的司法差别对待。
不过,这种“昭昭天命”并不是在立国后70多年裹都占主导地位。以色列先是在1979年从西奈半岛撤军,并拆除了在当地建立的定居点,又同意以1949年划定的绿线为基础赋予巴勒斯坦人自治权,其后再于1993与巴勒斯坦解放组织(PLO,简称巴解)签订《奥斯陆协议》,本应逐渐以两国方案作为基础,借由以色列让出部份土地让巴勒斯坦独立建国。
然而,但在协议签署后两年,较温和的时任以色列总理拉宾(Yitzhak Rabin)遭国内右翼激进分子刺杀,再加上以巴冲突再起,《奥斯陆协议》(Oslo Accord)实际上到2000年代初几乎名存实亡。
2005年,以色列夏隆(Ariel Sharon)决定撤出加沙,当时任财长的内塔尼亚胡就因而辞职抗议,为其2009年卷土重来坐上总理之位打下基础。这位以色列史上在任时间最长的总理,此后就一直半明半暗地实现以色列的“昭昭天命”--加沙战争之后,“半明半暗”也就不再存在了。
民主败给“犹太性”
以色列虽长期自称为中东地区唯一的民主政权,但随着以色列政府愈来愈拥抱“犹太性”(Jewishness),即只著重犹太人的身份、权利、利益,巴勒斯坦等非犹太人的权利却被排除在在这一“民主国家”之外。
在内塔尼亚胡政府过去十数年的主导下,他加速及扩大犹太定居点建设,进一步削弱两国方案;通过了2018年民族国家法,正式界定以色列为“犹太民族国家”(Jewish Nation-state),实际上剥夺非犹太公民的集体权利;其后再通过司法改革,削弱最高法院的权力,扫清制度上对定居点扩张、土地没收等政策的限制。
此前,以方仍可以辩称其控制范围内巴勒斯坦人面临的困境只是过渡情况,他们最终将拥有自己的国家。如今,以色列右翼政府或内塔尼亚胡本人皆已更公开表态“永不会有巴勒斯坦国”、“葬送巴勒斯坦建国梦”等言论,一个不允许巴勒斯坦建国、不给予巴人平等权利的“犹太一国方案”实际上已是以色列的官方政策。
联合国独立调查委员会本周发表报告,称以色列自2023年10月新一轮以巴冲突爆发起,对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人犯下《防止及惩治灭绝种族罪公约》定义的4种种族灭绝行为。一个只优待某一种族的国家、实行种族灭绝的国家,不只难以被归类为民主国家,在道德上也无法说得过去。
当年有份主导犹太人大屠杀任务的纳粹德国军官艾希曼(Adolf Otto Eichmann)被以色列以色列“虽远必诛”,于1962被以方特务在阿根廷绑架,并将其送回国公开审判,他被判犯下反人类罪后遭绞死。如果正义要得到伸张,以色列领导人不只须承担相同罪责,以色列作为种族国家也应随纳粹德国般步入历史。
以色列作法自毙
随着,以色列最终对加沙城发动大规模攻势后,联合国与域内外多国齐声谴责,欧盟更表态指,经审查后认定以色列违反尊重人权和民主原则的基本内容,因此有权单方面暂停与以方的自由贸易协议。而占以色列武器供应三分之一的德国,则已在上月宣布“在另行通知之前”不会批准向以方出口用于加沙的武器。
然而,欧盟暂停自由贸易协定的措施据报未获得欧盟成员国的足够支持,目前料无法通过;在武器方面,德国禁运武器的影响似乎也有限,至要占以色列武器供应三分之二的美国继续支持以方,外界似乎也难以透过停运武器的形式阻止以色列的军事行动。另外,英、法等国预告将在9月联合国大会期间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也只是象征式的举动,无法实际影响以色列的政策
坦白地说,以色列目前在中东地区的军力,是没有任何国家或势力可以匹敌;国内方面,虽然内塔尼亚胡扩大加沙战事、罔顾人质的举动,引发大规模示威。但只要他继续获得极右政党的支持,其政府似乎短期内也不会倒台。
不过,以色列可能能够胜出这一轮冲突,却失去了其立国的根本目标。无论是锡安主义、修正锡安主义、以色列“昭昭天命”还是建立“大以色列”,最终目的都是为犹太人建立一个免于千年历史迫害、让纳粹大屠杀完全没有重演可能的安身之地。
现在,以色列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成为众矢之的,不是被制裁就是被谴责;本来在《亚伯拉罕协议》(Abraham Accords)下,以色列有机会能够进一步与阿拉伯国家关系正常化,但随着以色列持续扩大战事,这一可能性已变得愈来愈渺茫。以军导弹落在卡塔尔领土上的一刻,甚至可以说是亲手打破任何关系正常化的可能;而犹太人与巴勒斯坦人的冲突短期内也无法结束,类似本月8日发生的耶路撒冷枪击案,未来或会陆续有来。
更长远来说,从1948年至今已爆发了6次以阿战争(计及加沙战争),倘“大以色列”的野心不改,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的冲突势将进一步激化。伊朗本周参加伊斯兰合作组织紧急峰会时,已带头呼吁中东各国建立类似北约的“伊斯兰联盟”,如今这看起来似乎是空中楼阁,但在以色列不断将充满内部矛盾的阿拉伯和穆斯林国家“团结”起来之际,在遥远的未来,一场中东各国围攻以色列的战争再发生实非不可能之事。
没有人能保证这场战争的结果会跟以往一样。
所谓“神欲使之灭亡,必先使之疯狂”,外界无法阻止内塔尼亚胡建立“大以色列”,但其实后者早已亲手扼杀了使犹太人安全、免受迫害、免于恐惧的立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