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塔尔生气、美国回避:以色列伊朗“12日战争”后又一场大戏?

撰文: 刘燕婷
出版:更新:

今年6月,以色列与伊朗的“12日战争”震惊世界:这是1980年代两伊战争后,伊朗国土受到的最大规模打击,德黑兰的反应也不再受限“虚晃一招”。所幸冲突最后没有引爆中东大战,而是在特朗普(Donald Trump)的“匆忙控场”中戛然落幕。

整体来说,这场战争标志2023年“阿克萨洪水行动”的严重外溢,以及以色列伊朗数十年敌意的失控炸裂。而其反映的更深层问题,是美国、以色列、伊朗三方的无解拉扯:以色列虽在加沙大开杀戒、又对“抵抗轴心”(Axis of Resistance)四下出击,却无法独自打赢伊朗;而回防印太的美国虽不会抛弃以色列,却也不想重返中东战场;伊朗则空有“抵抗轴心”的代理势力,其实根本无力决战美国。

因此,冲突本身虽然始于以色列的军事冒险,以及特朗普政府为施压伊朗核谈判,所以破天荒为内塔尼亚胡(Benjamin Netanyahu)“开一次绿灯”,却也终究要在伊朗回击、事态逐渐失控后,借特朗普的“轰炸宣言”匆忙落幕,让三方各自有了下台阶,只留加沙危机持续闷烧。

2025年6月15日,在以色列雷霍沃特(Rehovot),救援人员在伊朗导弹袭击后在一栋居民大楼内工作。(Reuters)

只是各方或许没想到,类似场景会在2个多月后重演,不过对象有所不同:9月9日,以色列忽然空袭卡塔尔,目标是正开会讨论停火协议的哈马斯高层,尤其是2024年辛瓦尔(Yahya Sinwar)死亡后,便著手挑起哈马斯领导重担的“五人小组”。

虽说从结果来看,以方的斩首行动功败垂成、五人小组并未“团灭”,但这毕竟是2023年加沙战争爆发后,以军首次打击调解国,也是以色列史上第一次袭击海湾阿拉伯国家。可想而知,不仅卡塔尔、沙特、阿联酋等海湾国家集体抗议,西方各国更是普遍谴责,特朗普虽为息事宁人支吾其词,以色列却一如既往大言不惭。

不过接下来的重点,也确实不是局面如何收场,而是何以至此、会否重演的问题。因为不论卡塔尔或以色列,都是美国在中东的坚实盟友,即便卡塔尔表态可能报复、也准备召开紧急峰会,但在华盛顿的穿梭沟通下,结局都不可能是一场中东大战,这就与以伊“12日战争”的潜在风险不同。

只是回归“何以至此”的问题本身,不论是以色列的军事冒险、还是美国的又开绿灯又收场,都让冲突与“12日战争”形成了神奇共鸣,也格外凸显卡塔尔的特殊角色。

2025年9月9日,卡塔尔首都多哈(Doha)发生多宗爆炸。(Reuters)

以色列为何再度冒险

首先是以色列的军事冒险。基本上,从“12日战争”到袭击卡塔尔,以色列都无法脱离既有的战争情境:哈马斯作为“抵抗轴心”的一员,是伊朗围堵自己的地缘暗箭;而加沙战争看似颇有斩获,其实根本看不到尽头。

聚焦“抵抗轴心”的生成,基本上从1975年黎巴嫩内战爆发、2003年美国入侵伊拉克、2010年阿拉伯之春引爆各大内战起,伊朗就先后渗入黎巴嫩、伊拉克、叙利亚、也门,利用权力洗牌的真空与美国撤出的混乱,打造包围沙特与以色列的“抵抗轴心”板块,最终也成功迫使沙特在2023年点头复交,更在同年“阿克萨洪水行动”爆发后,持续调动加沙哈马斯、黎巴嫩真主党、也门胡塞武装,对以色列形成了多方夹击。

与此同时,让以色列“赌上一切”的加沙战争并没有真正完成目标:人质大多是靠停火换囚成功获释,而不是被以军救回;哈马斯虽被击杀大量领导高层,却至今不愿解除武装;以方围绕战后加沙的政治安排则持续模糊不清,既不愿哈马斯存在、也不交由巴勒斯坦权力机构治理,自己更无力全面占领。

而这反映的问题深层,并不是以色列反对停火协议,而是内塔尼亚胡政府要的并非冻结现状的停火,而是根除威胁的终极安排:哈马斯彻底解除武装,加沙清空或由他国托管。但这两点显然都无法以当前的军事能量达成,急于求胜的以色列于是开始了“跨过红线”的危险循环:既想剑走偏锋“一劳永逸”,又企图以炫目战果巩固内部支持。

而其直接结果,就是内塔尼亚胡不断升高战争规模、扩大攻击对象,过程本身也就持续突破既有上限,导致所有天花板先后成为地基:在2024年4月轰炸伊朗驻叙利亚大马士革使馆、在7月暗杀时任哈马斯领导人哈尼亚(Ismail Haniyeh)、在9月入侵黎巴嫩、在12月入侵变天的叙利亚,过程还夹杂与伊朗的两轮导弹互射,接著就是2025年3月的重启加沙军事行动,以及6月的“12日战争”。

2025年6月24日,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宣布以色列和伊朗停火后,民众在伊朗首都德黑兰(Tehran)参加集会,表达对伊朗武装部队的支持。(Reuters)

其中,作为重要节点的“12日战争”本身,已不只是对“抵抗轴心”首脑伊朗的直捣黄龙,更是要把正与伊朗谈判核问题的美国绑上战车。从内塔尼亚胡的视角出发:最理想结果,就是伊朗被激怒选择全面开战,如此一来美军不得不下场,以色列就有机会推翻神权政府,促成1979年后的伊朗政权再更迭,“抵抗轴心”问题自然也就迎刃而解,因为哈马斯等团体的靠山已经垮台,核议题当然更是类似道理。

问题是从后续发展来看,“12日战争”并没有走向以色列的最理想结局,核谈判至今仍在进行、各方也持续僵持,“抵抗轴心”问题则没有显著缓解。显然,“12日战争”确实冲击德黑兰,却没有改变太多现状,不论是伊朗政权更迭,又或是对加沙问题釜底抽薪。

这就导致以色列决定“再度冒险”,可是难堪现实也摆在眼前:在“抵抗轴心”各板块、包括伊朗都已被攻击过一轮,美国又不乐见中东爆发大战的背景下,以色列能跨的红线已经所剩无几。或许正因如此,才会挑上既是调停国、又长期庇护哈马斯高层的卡塔尔,祭出破天荒的首次打击。

只是结果本身,其实也与挑选红线一样耐人寻味。从以色列过往击杀哈马斯与真主党高层、斩首伊朗重要高官如入无人之境来看,这次哈马斯“五人小组”的幸存,或许不是逃过一劫的命运侥幸,而是以色列有意为之的“点到为止”。

究其原因,以色列或许还是顾忌美国颜面,也不愿彻底得罪海湾国家、断送亚伯拉罕协议,所以没有真正遂行斩首,而是想藉攻击营造“有能力”斩首哈马斯高层的氛围,既施压哈马斯同意解除武装、好让以色列脱离加沙泥淖,也逼迫卡塔尔改变政策、放弃庇护哈马斯高层与提供支持。

整体来说,以色列这次确实冒险再跨红线,但力度相较“12日战争”有所收敛,不论是功败垂成的斩首或以卡塔尔为对象,其目的更多都是以势逼人、翘动杠杆。

2025年9月9日,以色列对卡塔尔哈马斯高层发动袭击时,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及其他官员在国家安全局。(以色列国家安全局)

美国又开绿灯又收场

而毫无疑问,这种操作就像“12日战争”,也得到了美国的配合,即便这次连特朗普都谴责以色列,但从卡塔尔的乌代德空军基地(Al Udeid Air Base)驻有大量美军、这次却对以色列袭击全无反应来看,美方事前并非毫不知情。

这也揭示,美国从“12日战争”到卡塔尔遇袭,扮演的都是同样角色:又开绿灯又收场。

在“12日战争”中,以色列正是在特朗普同意的背景下,对伊朗祭出两伊战争后最大规模打击。而内塔尼亚胡的盘算也如前所述,一旦引爆美伊战争、推倒神权政府,“伊朗威胁”就此消散,解决“核问题”与“抵抗轴心”也就指日可待。

而这也契合华府内部的对伊强硬派立场:伊朗不论与中俄哪一方结盟,都注定是“邪恶轴心”的一员,也是美国的巨大威胁,因此美国应该重返的不是核协议,而是推倒伊朗的中东棋局;而不论华盛顿选择的是制裁上的“极限施压”,又或是祭出军事行动,都要以瓦解神权政府的最高目标,即便这可能会瓜分美国在印太的战略挹注。

显然,这种思维影响了“特朗普1.0”的对伊政策,但事到如今,其实已未必是“特朗普2.0”的政策主流。因为从“12日战争”前夕的特朗普决策视角出发,对以色列开绿灯本身,虽然带有“1.0”时期的强硬色彩,却也明显是要施压伊核谈判、迫使伊朗在零浓缩铀问题上让步,而不是真的以推翻神权政府为目标。

因此面对后续伊朗的直接反击、情势升温,华府的对伊温和派也一路占上风:冲突结束在特朗普的“轰炸宣言”中,虽然连美国媒体都不相信伊朗核设施已被“彻底摧毁”、伊朗也没有就核谈判的浓缩铀问题让步,但冲突至少被冻结在某种“各退一步”中,避免了大战的彻底炸裂。

图为2025年6月21日,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就打击伊朗核设施发表讲话。 (Reuters)

而这反映了,即便特朗普决策带有直觉性的大开大阖、前后逻辑不一致的剧烈摆荡,却终究无法彻底脱离美国既有的政策惯性。用特朗普的话来说,就是摆脱不了“深层政府”(Deep State)控制;用外界的评论,则是各方讪笑的“TACO”(Trump Always Chickens Out),而现实也的确如此。

以斡旋俄乌停火为例,好大喜功的特朗普竭力要促成停火、宣称自己一路赢到底,结果一不能彻底压服乌克兰割地与放弃安全保障,二不能剪断欧洲各国对于乌克兰的战略支撑,三不能迫使普京在伊斯坦布尔谈判框架上让步,导致各种通话与峰会沦为过场的外交烟火。而这归根结柢,是特朗普连美国内部的对俄战略分歧都无法统一,只好在亲俄、反俄的姿态上来回摆荡。

从这个视角来看,应对加沙战争其实也是类似道理。特朗普的最高目标同样是达成停火、展现自己的英明神武,所以一上任就宣称要清空、接管加沙,结果不仅得不到阿拉伯国家支持,就连美国内部都充满质疑,尤其是反对无用海外干预的MAGA派。结果经历各种政治喧嚣,特朗普后续虽还持续放话,行动上却已回归拜登(Joe Biden)时期的政策惯性:放任以军屠杀,同时斡旋停火协议,其实也就是无法彻底管束以色列,但尽可能要在外交上控制损害。

这就与应对以色列冒险一脉相承。在“12日战争”中,特朗普明显在初期同意以色列跨越红线,又在事情闹大后转向对伊温和派,设法用各种方式收拾残局。到了袭击卡塔尔,特朗普的做法则展现另一种变形:虽然同意以色列动手,却在事后板起脸孔划清界线。当然,这不代表美国就不会私下为以色列斡旋,事实上在笔者看来,同意卡塔尔作为打击对象本身,就已经展现美国控制损害的外交思惟。

特朗普辩称,得悉以色列准备突袭多哈哈马斯总部后已立即指示中东外交特使威特科夫(Steve Witkoff)向卡塔尔通报,惜为时已晚,无法阻止袭击。(Truth Social)

卡塔尔不是纯粹的受害者

而这就涉及整场卡塔尔袭击的核心:除却以色列点到为止的军事冒险、美国又开绿灯又收场的自打嘴巴,卡塔尔自己,其实是这场袭击最耐人寻味的存在。

直觉上来看,被以色列打击本土、侵犯主权的卡塔尔,毫无疑问是袭击的受害者;但从卡塔尔身量虽小,却与中东各方势力皆有往来,又长期扮演沟通枢纽来看,区区“受害者”三个字,或许有些模糊卡塔尔的真实角色,因为经营“调停品牌”本身,就是在与各种敌对势力危险过招。

例如从2012年开始,塔利班就在卡塔尔开设办公室,而这一发展的基础,不只来自卡塔尔长期庇护塔利班高层,也与美国有意撤出阿富汗、因此需要一个能与塔利班协商的场域有关。最终,美军基地与塔利班在卡塔尔形成了神奇共存,一直延续到阿富汗已经变天的今日。

而这种操作的深层动机,其实源自卡塔尔虽然身处海湾、却不甘做沙特附庸的地缘野心,所以竭力要推进“不服从”沙特的政治与舆论议程,包括从1996年开始,卡塔尔就慧眼独具创办《半岛电视台》(Al Jazeera),并也由此掌握搅动阿拉伯世界舆论的重要工具。例如2010年的“阿拉伯之春”示威扩散,就与《半岛电视台》抨击沙特等国是“独裁政权”、同时定调街头示威是民主革命有关,“半岛电视台效应”(Al Jazeera effect)的名号也不胫而走。

而这种“不服从”的更具体呈现,就是卡塔尔长期与伊朗、土耳其的眉来眼去,包括不愿意与其他海合会(GCC)国家共同谴责伊朗威胁,表态将与伊朗联合军演、甚至可能接受土耳其驻军等。

而以上种种危险操作,最终导致了2017年的外交危机:沙特联合阿联酋、巴林、埃及等阿拉伯国家,对卡塔尔进行了外交围堵,只是一直到2021年危机结束那刻,卡塔尔都没有在沙特的要求上让步,包括关闭《半岛电视台》、停止支援恐怖组织(意指穆兄会与哈马斯),而这背后当然离不开伊朗、土耳其、甚至美国的各种政经支持。因此或许可以这么说,卡塔尔的复杂外交虽然引爆危机,却也让卡塔尔撑过危机。

2025年9月9日,卡塔尔多哈,图为以色列声称对哈马斯领导层发动袭击后,多哈发生多宗爆炸事件,图中一栋建筑因爆炸受损。(Reuters)

而支援哈马斯本身,也正好是这种复杂外交的缩影。从现实来看,卡塔尔与伊朗的思维截然不同:后者是把哈马斯当围堵以色列的代理人,卡塔尔却是把支持本身当工具,用以强化自己与美国、以色列、甚至伊朗的战略联系。

打从一开始,卡塔尔邀请哈马斯设立办公室,就是出自美国奥巴马(Barack Obama)政府的2011年要求,目的是在德黑兰外建立能与哈马斯沟通的管道,因此2024年死于以色列暗杀的哈马斯领导人哈尼亚,其实早从2016年起就定居卡塔尔;此外,以色列虽与哈马斯长年对立,但出于“养寇自重”、裂解巴勒斯坦内部团结的考量,内塔尼亚胡政府其实长期通过卡塔尔金援哈马斯,名目就是援助加沙、改善人道危机;而从伊朗的视角出发,德黑兰当然知道卡塔尔“另有议程”,但哈马斯的壮大其实也符合自身地缘利益。

因此从这个脉络出发,卡塔尔的真实角色其实相当复杂,表面看上去是中立调停者,实际却是这种畸形共生的积极参与者,并与冲突各方都建立了亲密互动:既是美国盟友、以色列伙伴,又与伊朗共同扮演哈马斯的支持者。平心而论,如果“阿克萨洪水行动”不爆发,这种诡异共生应该还能继续一段时间。

但即便是在加沙战争已经爆发的背景下,卡塔尔也依旧展演高难度的外交操作:面向阿拉伯世界,卡塔尔持续经营自己的“调停者”品牌,并也确实与美国成功斡旋出两次短暂停火,树立了正面外交形象;面对以色列、美国与伊朗的无解困境,卡塔尔更是充当“12日战争”的下台阶,让伊朗在6月23日打击自己境内的乌代德美军基地,完成了“报复美国”的行动展演,当然美国本身也是事前知情且同意。

5月15日,特朗普在卡塔尔乌代德空军基地发表演说。(Getty)

整体来说,如果不是与美国、伊朗、以色列形成了共同交集,没有国家有能力承担相关风险、共演收拾残局的危险剧本,放眼中东,也确实只有卡塔尔能做到。

而与大国利益相较,哈马斯就是相对可以牺牲的存在,因此早在2024年11月哈马斯持续拒绝停火协议后,阿拉伯媒体就盛传卡塔尔准备退出斡旋、并且配合美国要求驱逐哈马斯的消息。虽然这一消息最终没有成真,却也反映一个重要现实:卡塔尔内部其实对于庇护哈马斯存在政策分歧,并担忧这种作法容易引火烧身、失去拉拢美国与以色列的原始用意。而从2025年1月以哈成功实现第二次停火来看,卡塔尔的疏离或许也发挥了敲打哈马斯的作用。

因此聚焦这次以色列袭击卡塔尔,即便这本身是以色列的军事冒险,或许没有先知会卡塔尔政府,却不能完全排除卡塔尔内部有势力相配合,要进一步推动敲打、甚至驱逐哈马斯的议程。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看,卡塔尔既能出于维系复杂大国互动的考量,让伊朗轰炸自己境内的乌代德美军基地,又为何不能出于同样考量,同意以色列打击自己境内的哈马斯高层?毕竟这段庇护从始至终,也不过是卡塔尔用来拉拢大国的政策工具。

退一万步来说,即便卡塔尔事前确实不知情、也无人里应外合,光凭这场袭击本身,其实也还是难撼卡塔尔、美国、以色列的既有互动,因为这三国其实就与以色列、伊朗、美国类似,建构了难解的复杂拉扯:对以色列来说,卡塔尔本身就是盟友、调停者与敌人庇护者的“三位一体”;对美国来说,自己在卡塔尔的美军基地既是控制能源与水道的重要资产,也是卡塔尔能加以利用的战略人质;而对卡塔尔来说,与所有域内外大国的交好,都是自己抗拒沙特宰制的重要资本,即便这些国家可能彼此敌对,却不代表自己一定要选边站,甚至完全毁弃这种共生结构。

当然,这场袭击本身还是战火无解的无奈缩影,只是这种互动结构也无疑昭示:从过去到现在,以巴冲突都被镶嵌在复杂的大国互动背景下,各方之所以支持、利用、抛弃或歼灭巴勒斯坦武装,目的都不是单纯的民族情感与价值追求,而是关乎自身时移世易的利益考量,以及错综复杂的大国互动需求。过去促成奥斯陆和平进程的各方如此,今日拉扯战局的美国、以色列、伊朗、卡塔尔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