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震荡中美欧三方关系 董云裳:欧洲如何融入中美战略竞争
特朗普政府激进的贸易政策和对传统安全联盟的怀疑态度对美欧关系形成了很大压力。与此同时,中美之间的战略竞争依然激烈。这两对分别横跨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动态会如何交织和相互影响?美欧的对华协作是否会进一步深化?还是说,跨大西洋关系的分歧以及对中国的态度会促使美欧在对华政策上彻底分道扬镳?
耶鲁大学法学院蔡中曾中国中心高级研究员、前美国国务院东亚和太平洋事务代理助理国务卿董云裳(Susan Thornton)作为受邀嘉宾之一,在美国布鲁金斯学会 Global China Project 项目就中美欧三边关系发展、围绕三个问题进行评价。
美国在对华竞争中应对欧洲有何期待?
美欧在对华问题上协同面对的核心议题是如何应对中国制造业巨头在全球化经济中前所未有的竞争力。作为全球两大经济体,美欧应携手重塑全球贸易、金融及企业治理规则,为减少利益冲突与保护主义、实现更均衡的增长以及承担负面外溢责任奠定基础。
这些改革不仅关乎中国,更必然触及各国内部治理。为维护全球经济健康,各国都需让渡部分主权并承担依存风险。当前美中两国均未朝此方向迈进,因此我们期望欧洲能继续担当全球化的坚定旗手(尽管当下逆全球化言论频现,但全球化进程不可逆转),并协同各方构建规则与公平的共识。经济往来本质上是共赢的互动,持续的合作也加强了各方的利益相关性。
我们需要更多的全球化,同时需要各国承诺遵守更完善的规则、实施更有效的执行——和开展更成熟的外交。我们期望欧洲能持续引领这一进程并坚守此道。
为什么中国目前对欧洲采取如此坚定和强硬的路线,特别是在跨大西洋关系分歧明显的情况下?中国想从欧洲得到什么?
北京方面并不认为当前美欧关系出现的裂痕足以动摇跨大西洋联盟的根本格局。欧盟一直因中方未给予其足够重视而感到挫败,这主要源于中国领导人认为欧盟在对华政策上亦步亦趋追随华盛顿,甚至不惜违背欧洲自身利益。
中方认为,即便欧盟自身已经面临特朗普政府施压,这种态势仍在延续——冯德莱恩在6月七国集团峰会上对华的强硬言论便是明证。在某些领域,欧洲对华强硬立场甚至超越美国:例如欧盟将中国称为俄罗斯战争的“关键助推者” (the key enabler of Russia's war),在台湾问题上提出“反对以武力改变现状”,而非“反对任何一方改变现状”。
中国寻求与欧洲建立经济伙伴关系,以持续助力中国经济增长,这需要欧洲接受中国在国际体系中日益提升的影响力。然而,基于意识形态与制度差异,以及对欧盟未来经济竞争力等诸多担忧,欧洲对此心存顾虑。在欧洲看来,唯有中国准备成为负责任大国,愿意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更宏大利益而约束自身时,欧洲才可能真正接纳中国。
欧盟如何在美国和中国之间斡旋?布鲁塞尔认为什么样的中美欧三边关系最符合欧洲利益?
欧盟需要对其对华政策进行外交调整,因为目前的政策并不符合欧盟的利益。欧洲因中国与俄罗斯的关系而对中国感到不满是可以理解的、但毫无意义的。很明显,中国在解决俄乌冲突中的作用是建设性而非决定性的,它也不会放弃自身利益和俄罗斯疏远。
目前,中国与俄罗斯和乌克兰都有贸易往来,俄罗斯对中国的战略意义不会改变。但欧洲与俄罗斯的关系以及俄罗斯未来在国际体系中的作用等问题对中国来说非常重要。执着于“俄罗斯崩溃论”的欧洲只会遭到中国的强烈反对,危害中欧之间的双边关系;而开展就未来欧洲安全前景的非正式讨论,将有利于消除欧盟与中国间的误解,带来卓有成效的互动。
从长远来看,要想维护欧洲的利益,就需要继续保持强有力的大西洋轴心、将俄罗斯纳入未来可持续的欧洲安全秩序,并与有助于全球秩序的中国建立有效关系。在这些战略前景方面,中国和欧洲的利益并不冲突。欧洲可能认为,若不牺牲与北京的利益,就无法维持有力的大西洋轴心,但欧洲恰恰是忽视了自己通过提升外交能力和领导力而作出改变的可能。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香港大学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