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有能力不寻求新特殊待遇,为何中国仍坚守发展中国家地位?
中国总理李强9月23日在美国纽约出席联合国会议期间,宣布中国不会在世界贸易组织(WTO)谈判中寻求任何新的特殊和差别待遇(SDT)。随后9月24日中国商务部举行新闻发布会强调,中国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和身份没有改变。
一边是不寻求新的特殊和差别待遇(SDT),一边是强调发展中国家地位没有改变,不少声音质疑中国的立场非常矛盾。毕竟,如果是发展中国家,寻求新的SDT并无不妥,而如果一个国家的实力已经到了能承诺不寻求新的SDT的地步,为什么不公开承认自己不是发展中国家呢?中国承诺不寻求新的特殊和差别待遇,是否意味着中国仍然坚持原有的旧有的特殊和差别待遇?
中国看似矛盾的姿态背后有着三重用意。
第一,这是变被动为主动,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的一环。
“特殊与差别待遇”是WTO的一个专门术语,在谈判中往往是指发展中国家可在WTO谈判中做出比发达国家少的承诺,例如在市场准入谈判中的关税减让幅度少于发达国家,对一些重要产业可以设置不对等等关税,以保护国内产业的发展。此外还可以获得发达国家以及国际组织的帮助。
中国2001年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加入世贸组织,享受发展中国家身份带来的特殊和差别待遇。然而近年来围绕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的争论并不少。
2023年美国众议院通过了一项旨在剥夺中国“发展中国家”地位的立法草案,反对在任何国际协议和条约中将中国继续视为“发展中国家”。
在美国的带动下,2024年11月,经中国海关总署证实已经有32个国家(如英国加拿大土耳其列支敦士登等)宣布,自2024年12月1日起,不再对中国进口的商品使用普惠制关税优惠待遇,主要理由是中国不再是发展中国家。
2025年1月24日,美国两院正式提出了撤销中国永久正常贸易关系的《恢复贸易公平法案》。根据该法案中国向美国出口的商品,非战略性商品最低征收35%从价关税,战略商品最低征收100%关税。
也就是说不少发达国家已经自主将中国发展中国家身份标签去除,中国被取消关税优惠待遇的情况已经发生。不以中国是否是发展中国家为转移。
中国现如今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宣布不寻求新的特殊和差别待遇(SDT)是和中国的全球经济地位相匹配的。既是默认事实,也彰显中国的负责任大国形象。更大意义上是一种对外提供优惠政策,减少与发展中国家竞争的姿态,符合中国经济结构升级的总体要求。不是被动承受发达国家取消对中国的优惠待遇,而是中国主动宣布政策,让更多的发展中国家放下在经济中和中国竞争的包袱。
第二,中国的政治哲学从来不是非黑即白,不是要么成为发展中国家,要么成为发达国家。中国现在做出类似于发达国家的承诺不寻求新的特殊待遇,同时又坚守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和身份,是渐进式转型策略,是为自己留有余地的一种政策宣誓。
中国没以后宣布取消旧的特殊与差别待遇,仍然是发展中国家,那么中国仍然可以在国内经济政策和税率继续执行发展中国家的一套逻辑。这是中国的主权。
如果中国直接一步到位过渡到发达国家身份,那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协议就需要重新谈判。这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将是巨大的,也是现实情况所不允许的。中国现如今有能力不寻求新的特殊待遇,但还需要时间和空间放弃旧有的特殊待遇。
中国只有在实际的经济交往中和不同的国家逐步达成了类似于发达国家身份的诸多协定之后才会考虑是否宣布成为发达国家。
第三,中国宣布仍是发展中国家,这涉及到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的经济协议谈判,但不是简单的贸易政策问题,还是一种政治战略。
美国之所以急于将中国划归发达国家,在于美国认为中国的强大经济地位是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标签占了美国便宜的结果,是中国在竞争中的特殊路径。这是美国应对中国崛起的一种方法,想尽一切办法阻碍中国的发展。斗争格局下,中国不会迫于美国的压力自动对号入座。
中国站在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一边,是赢得支持的需要。推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变革的过程中,中国和发展中国家一道同发达国家争夺在全球经济中的话语权。中国不做发达国家是扛旗站队问题,是根本的政治路线问题。
近年来,中国不加入G7俱乐部,不回应美国倡导的中美G2,无意在身份标签上做文章。中国要做的是背靠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推进国家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