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区域性银行“爆雷”不是个别事件?
在美联储开始重启降息进程之际,美国银行业阴影再现,使得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市场遭遇恐慌性地抛售。美国两家区域性银行,Zions Bancorp(简称“齐昂银行”)和Western Alliance Bancorp(美国西部联盟银行,简称“西联银行”)先后表示,在向投资不良商业抵押贷款的基金提供贷款时遭遇了欺诈。齐昂银行表示,其全资子公司加州银行与信托的两笔合计逾6000万美元的循环授信贷款被拖欠,目前已经计提约5000万美元的坏账减值,占到其利润的5%。西联银行同样确认,就向Cantor Group V LLC实体提供的循环信贷额度提起诉讼,以追回约1亿美元,并指控“借款人存在欺诈行为”。
美国区域性银行信贷资产出现的风险引起市场的恐慌情绪,拖累了银行股股价大跌。10月16日,两家银行分别收跌超13%、10%。美股银行股集体下挫,KBW银行指数下跌3.64%。美国74家最大银行市值单日合计蒸发逾1000亿美元,市场担忧美国区域性银行体系的潜在风险或再度引发连锁反应。这种担心也蔓延到全球,10月16日,美股、欧洲、日本等股市下跌幅度都超过1%,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回到4%以内,黄金等贵金属价格则涨至历史新高。
不过,情况在10月17日有所好转。当日,多家银行发布财报显示这些银行资产质量仍然稳健,从而缓解了市场焦虑,推动银行股企稳反弹,带动美股回升。这意味着虽然一些银行出现信用质量下滑,但资本市场对美国银行业的情况并不过于担心,仍认为没有系统性风险。不过,在安邦智库(ANBOUND)的研究人员看来,美国区域性银行出现问题,并非孤立事件,一方面,反映出这些中小银行风险在不断积聚,并没能有效化解;另一方面,市场对此最初的恐慌反应,其实反映了高估值背景之下,投资者脆弱的信心。
此次两家银行出现的问题,源自两家银行为投资不良商业抵押贷款的基金提供的贷款资产,银行认为其提供贷款时遭遇了欺诈。这恐怕反映出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美国房地产市场前景堪忧。虽然美联储将继续降息,但较慢的降息节奏使得房屋抵押贷款利率仍维持在6%以上的高位,并正在拖累房屋销售、住宅建设和房价增长。根据抵押贷款科技公司ICE的数据,全美6月房价年化增幅仅为1.3%,低于5月份的1.6%,为两年来最慢增速。美国地产交易公司Redfin 6月发布的数据显示,美国卖家手中积压的待售房产总价值高达7000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从全国待售房屋数量来看,当前库存已达到五年来的最高水平。虽然一些地方房价仍在上涨,并且随着美联储降息,抵押贷款利率有可能进一步下降,但这个过程不会太快,而经济放缓的幅度可能加大,从而影响市场。不过,疫情后在持续放水的情况下,美国房地产不断走高,一旦市场放缓,则可能带来类似“次贷危机”的效果,导致了以房贷为主的中小银行的信贷资产风险急剧上升。
另一方面是美国区域银行目前的这种经营方式中,这种类投资业务逐渐增多,在经济放缓周期中,因并不直接面对企业客户,因而并不能有效控制风险,反而因为资产不透明面临更多不确定性。市场估计,这类贷款通常占大型银行商业贷款规模的三分之一左右,而区域性银行的风险敞口可能更高。由于对非存款金融机构贷款的监管薄弱,虽然此类资产有助于节省成本,分散银行风险,但这些资产实际上还需要经过基金或其他非银金融机构,因而银行实际上并不能完全掌握资产质量变化的情况。而此次区域性银行投资不良商业抵押贷款的基金发放的贷款遭遇欺诈,引发市场对信贷市场出现更多缺陷的担忧。这种资产不透明,在经济下行周期,更容易引起恐慌性的抛售。此次市场对信贷问题的过度反应,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高估值背景下的投资者情绪脆弱性。
虽然目前整体情况有所好转,但如摩根大通CEO戴蒙提出的“蟑螂论”,美国企业债务违约的不断出现,正在不断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同时也意味着银行“踩雷”也不是个案。近期次级汽车贷款机构Tricolor、汽车零部件制造商First Brands等企业的破产,让市场感受到可能出现的“连环爆雷”。这些企业同样存在所谓的“金融欺诈”的问题,而且情况更为严重,涉及大型的投资机构、商业银行等。此次,两家银行“踩雷”,可以被理解为商业地产信贷资产不稳的信号,也是企业信贷违约的延续。这种情况如果持续,很可能引发持续的连锁反应。
当然,这种爆雷和踩雷,还不至于到类似2008年“次贷危机”那样大面积爆发的情况。同时,考虑到美联储的态度,预计这些风波不会引发资本市场的流动性问题。穆迪全球私募信贷负责人马克·平托表示,市场确实对部分机构“放松放贷标准”及贷款附带条件的宽松性存有疑虑。然而,他指出,从整体体系来看,并未发现类似传染效应的迹象,足以引发更广泛的金融危机。不过,考虑到2023年矽谷银行事件,如果不能加强和改善监管,美国区域性银行出问题仍然避免不了。如安邦智库的研究人员此前指出的,虽然导致矽谷银行风险暴发的因素与此次并不相同,但在数字经济条件下,恐慌情绪蔓延的速度仍然很快,“挤兑”的情况会非常严重。鉴于美国中小银行普遍抗风险能力不足,一有风吹草动,很难全身而退。
需要注意的是,此次区域性银行“踩雷”,是在美联储降息周期之中,有人对在降息情况下,银行业前景感到乐观。不过,这里有三个方面的问题会影响资产价值的稳定。一是降息的节奏。在通胀和就业两难的矛盾下,美联储降息可能不会太快,那么,一些风险较大的企业可能难以承受如此之久的限制性利率。一些质量较差的信贷资产仍有不断爆雷的可能性。二是经济放缓的压力。目前的降息,更多是应对经济下行而并非单纯的遏制通胀。经济下行带来的需求减弱更是直接影响到房地产市场,给这些信贷资产带来影响。三是市场泡沫。目前,美国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都处于相对较高的估值之下,此时的市场回调,权益价值下跌,对高杠杆企业带来的风险更大,更容易出现债务违约的情况。就此而言,未来很可能有更多的企业出现债务“爆雷”,而区域性银行“踩雷”也必然不是小概率事件,会不时影响到市场的稳定。
综合来看,令人困惑的是,美联储的现行利率政策不能从纯金融的角度理解。因为商业地产的成本高企,受到不良资产的压力,在特朗普当选前后就已经很明显了,安邦也曾经多次跟踪过如“梅西百货”等大型企业经营困难的讯息,显示了成本包括利息成本之高,严重抑制商业地产的发展,容易推升这方面不良资产的情况。所以现在的情况,要用美联储仅关注宏观情况来解释,非常牵强。不能排除美联储基于政治因素,明知不应为而故意为之,坚持高利率,刻意打压特朗普的经济表现。所以,如果情况进一步发酵,预计特朗普的经济分析团队反应过来之后,很快就会有一轮炮火集中射向美联储,要求其为此负责。此外,美联储意识到事情“已经过分”之后,采取减息措施,而且幅度之大超乎预计,那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最终分析结论:
近期出现了美国区域性银行因信贷资产质量问题而被挤兑的情况,相关风险也在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资本市场蔓延。这种银行“踩雷”的情况看似个案,难以对市场带来系统性影响,但其反映的经济信号、银行体系的系统性变化,意味着这种类“次贷危机”的不稳定现象不会消失。
本文原载于2025年10月21日的安邦智库每日金融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