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掌握战略性供应链,谁就赢得主动权|安世半导体

撰文: 外部来稿(国际)
出版:更新:

近期,荷兰政府强力夺取中国上市公司闻泰科技境外资产安世半导体(Nexperia)一事再次引发全球各国对跨国企业供应链的担忧。实际上,在逆全球化与地缘政治博弈加剧的双重作用下,曾经以“利润至上”为核心的全球供应链体系正经历着深刻的结构性变革。数据显示,2008年以来,全球贸易总额占GDP比重趋于稳定,供应链内在逻辑已从效率优先转变为以安全与韧性为主导。特别是2020年新冠疫情后,全球供应链加速向区域化、本土化重构,2024年欧洲、亚洲、北美三大经济圈内部贸易占比已提升至56%,其中欧洲61%、北美39%、亚洲59%,而圈间贸易增长显著乏力。

根据对全球化、地缘政治以及跨国生产的长期追踪研究,当跨国生产的空间连续性被打破,全球供应链已经不再是企业级别的单一成本优化的工具,而是分裂为“战略性供应链”与“企业供应链”两大并行体系,而战略性供应链势必成为国家间的竞争工具。企业供应链主要面向普通消费品、非核心部件的生产环节,仍由企业根据市场需求自主调配,强调效率优先;而战略性供应链则是涉及到国家安全、产业命脉的关键领域,必须从“企业主导”上升为“国家管控”,强调安全优先。

大致是在2017年,美国正式将供应链问题纳入“国家安全战略(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特朗普政府时期,当时的美国国防部发布报告《Assessing and Strengthening the Manufacturing and Defense Industrial Base》,首次使用“战略关键供应链”(strategic and critical supply chains)这一表述。报告指出,美国在关键原材料、半导体、医药原料等方面对外国尤其是中国的依赖,已经构成“战略性脆弱”。自此,“战略性供应链”从企业概念转为国家战略概念。在战略性供应链方面,美国主要强调的是三点:韧性和独立(resilience & independence)、国家安全(national security)、战略竞争(strategic competition)。

图为2025年10月18日,位于荷兰东部城市Nijmegen的安世半导体(Nexperia)总部。(Getty Images)

不同于企业供应链,战略性供应链涉及国家间的竞争,因此必须由国家管理,因此也才谓之是战略,其运行逻辑服务于国家利益,主要特征有三个:

第一,国家主导性管理。由于强调的是更高层级的国家利益,战略性供应链将会作为国家级大事,由各国政府重点去抓,设置法律、部门、官员,进行具体管理。目前各国都纷纷将战略性供应链纳入顶层设计,通过立法、设定机构、设定规则,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管控”的转变。

比如,美国先后出台《芯片与科学法案》《供应链百日评估报告》,明确将半导体、新能源电池、关键矿物等16个领域列为“战略供应链范畴”,成立跨部门的“供应链韧性委员会”,直接主导供应链的布局与调整;欧盟则推出《关键原材料法案》《欧盟芯片法案》等系列政策,要求到2030年实现锂、稀土等关键矿物“本土开采加循环利用”占比达40%,并建立“供应链预警机制”;中国通过“双循环”战略,强化粮食、能源、芯片等领域的自主可控能力,将战略性供应链管理纳入“国家安全观”体系。这意味着,战略性供应链已经成为各国政府的“大事”。

2025年10月18日,英伟达(Nvidia,又译辉达)行政总裁黄仁勋近日表示,由于美国实施的出口限制,导致英伟达无法向中国企业出售其先进产品,该公司在中国先进芯片市场市占率已从95%降至零。黄仁勋又指:“损害中国的事情往往也会损害美国,甚至更糟。”(X@cvkrishnan)

第二,具有分布式形态。不同于过去的产业链布局,战略性供应链呈现出分布式形态,实际是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产业链布局形态与安邦智库早期提出的“密接生产”密切相关,通过“核心环节本土化、配套环节多元化、区域布局近岸化”的精密设计,打破对单一国家或地区的依赖,构建起“断链风险可控、核心能力自主”的弹性供应链网络,降低包括地缘政治风险在内的综合成本。

核心环节本土化是将产业链中最关键的技术、制造环节牢牢掌握在本国手中,避免被“卡脖子”。通过国内政策扶持与技术攻坚,打造本土供应链的“压舱石”。比如,欧盟推出《芯片法案》,拟投入430亿欧元扶持本土产业链。配套环节多元化就是通过拓展原材料、零部件的多区域供应来源,分散单一地区的地缘风险。再比如,美国构建稀土“去中国化”链,联合日本、澳大利亚、印度等组建战略联盟。最后,区域布局近岸化成为重要补充。通过“近岸”或“友岸”国家转移部分生产环节,降低综合性成本。

贝恩公司调查显示,美国现在64%的企业正在执行“近岸外包”“分散外包”等符合国家战略导向的供应链调整。比如,美国在半导体领域推动“近岸外包”,除本土工厂外,还在墨西哥、东南亚布局次级产能基地,形成“本土为主、周边为辅”的分布式网络。总之,战略性供应链在密接生产基础上具有分布式形态。

2025年10月20日,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在白宫会见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Anthony Albanese),双方签署关于稀土和关键矿产的协议。(Reuters)

第三,聚焦战略性产业。不同于企业供应链,战略性供应链被纳入国家战略框架,远超一般企业产供销那点事,落实于各自国家的战略性产业之中,关系到国家经济的稳定和繁荣,甚至可以作为重要的贸易武器。比如,在半导体领域,2022年8月通过《2022年芯片与科学法案》,计划投入数千亿美元支持半导体产业,提升美国半导体产业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等能力;欧盟《欧洲芯片法案》提出,到2030年,将欧盟在全球半导体市场的份额从目前的约10%提高到20%;中国成立了规模巨大的“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投资于从设计、制造到设备的整个产业链。

在关键矿产领域,美国发布了《关键矿物清单》,并通过国防生产法拨款,支持国内锂、石墨、锰等矿产的开采和加工;欧盟成立了“欧洲原材料联盟”,旨在减少对单一国家在稀土永磁体等关键材料上的依赖;中国也在全球范围内(如非洲、南美)积极收购和投资矿产来源,确保供应安全。因此,未来,全球各家通过各自战略性产业的政策,进一步强化战略性供应链的全球主导地位与话语权。

在逆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地缘政治博弈加剧,跨国生产的供应链体系将会发生分裂,逐步形成两个平行的体系。其中,战略性供应链追求“可靠性”,企业供应链则坚守“成本可控性”,二者共同构成了后全球化时代供应链的全新图景。

全资拥有安世半导体的闻泰科技上海总部。(视觉中国)

从战略性供应链的政策操作来看,关键要素是五大项,分别是清单、法规、管控、竞争策略与合作。需要注意的是,其中的竞争性不可避免,获取资源是竞争的,使用资源同样是竞争性的,而且有竞争,就有策略解决方案。此外,强调企业与市场的合作和协调,这也是战略性供应链的重点,合作是建立于企业和市场的层面,这是确保战略性供应链不会成为“自我杀伤链”的关键。所有这些要素应共同构成为战略性供应链的规划体系。从地方政府的角度来看,全面地审计地方资源,是否符合战略性供应链的需要,也是谋划未来发展的关键。因为一旦涉及到关键的战略性资源,资源优势和价格,就会大不一样了。

从本质上看,战略性供应链早已超越“贸易工具”的属性,成为国家经济稳定的“压舱石”与国际竞争的“战略杠杆”。它的分布式布局,是为了规避地缘风险;它的高战略层级,是为了守护核心利益;它的武器化运用,则是为了争夺全球产业链与贸易的主导权。

未来,战略性供应链的问题将会越来越重要。因此,对于中国而言,进一步构建自主可控、分布式的战略性供应链,已不再是“选择题”,而是关乎生存与发展的“必修课”。逆全球化时代,面对空间碎裂化,谁掌控了战略性供应链,谁就赢得国家的主动权。

最终分析结论:

在地缘政治的催生下,跨国生产的供应链体系不再是成本优化的工具,而是分裂为“战略性供应链”与“企业供应链”两大并行体系。战略性供应链主要由国家主导性管理,具有分布式形态,远超一般企业产供销,实际是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落实于各自国家的战略性产业之中,关系到国家经济的稳定和繁荣,甚至可以作为重要的贸易武器。

本文原载于2025年10月28日的安邦智库每日经济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