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中国既强烈反击高市早苗又保留转圜空间?

撰文: 应濯
出版:更新:

连日来,因为日本新首相高市早苗打破多年以来的政治默契和政治模糊,首次公然将台海危机与日本“存亡危机事态”相联系,引发中国政府的强烈反应和反击。一时之间,本就复杂微妙的中日关系面临新的考验,不少人都在关心今后局势的走向。

到目前为止,中国政府的反应既可以说强烈,力度明显不同于过去常见的口头抗议,又保持灵活空间,实质反击主要限于赴日旅游、留学的安全警示,留有转圜余地。

为什么会这样?

一方面中国有理由和实力去反击高市早苗的危险言论。自甲午中日战争以来,日本是近代伤害中国最深重的国家。被高市早苗作为棋子的台湾正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被日本侵占和血腥镇压。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造成3500万中国人伤亡,中国现代化进程被迫中断。二战结束后,为了防止军国主义重新危害世界和平,日本宪法有专门条款限制日本的战争权利和军事力量。

1937年7月7日,日军炮击宛平城,进攻卢沟桥。中国守军奋起抵抗。(VCG)

但多年以来一直回避战争责任的日本右翼,总是妄想打破战后秩序,冲破宪法的约束,扩张战争权利和军事力量。高市早苗及其背后日本右翼口中的“台湾有事”,与其说是一部分人一厢情愿的对台湾的关心,不如说是以台湾作为日本右翼突破宪法约束的棋子和借口。

无论联合国还是世界上多数国家,都已承认“一个中国”,高市早苗搅动台海局势无疑是在破坏多年以来的政治默契和共识。高市早苗说的台海战争危机不过是一种假设,是在忽略过去数十年以来中国为和平统一所付出的长久努力。与搅动台海局势的日本右翼不同,中国决策层在台湾问题上已经展现出不容低估的耐心和克制。

一个有说服力的例子是2022年,时任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Nancy Pelosi)打破中美两国多年以来的默契,执意访问台湾,导致大陆舆论场群情激愤,但最终因为中国决策层的清醒与克制,台海局势才有惊无险。希望两岸统一的主张在中国社会具有非常广泛的共识,但数十年以来中国决策层都希望两岸和平交往,尽最大努力追求和平统一,哪怕民进党当局和赖清德一再刺痛、激怒大陆。

佩洛西访台事件说明中国为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是可以保持耐心和克制。(蔡英文IG)

如果日本能像德国那样反思战争责任和军国主义,中日之间的纷争相信会少很多。如果日本右翼不把台湾作为扩张战争权利和军事力量的棋子和借口,相信不会有高市早苗风波。如果台湾社会能有效约束民进党和赖清德的冒进言行,能与大陆相互理解,相信两岸问题和平解决的希望会大幅提升。

遗憾的是,民进党和赖清德以台湾的福祉作为自身意识形态的赌注,长期回避历史是非曲直的日本右翼又总是妄想打破二战后建立的政治秩序,故难以避免会引起中国社会和中国政府的不满。

某种程度上讲,中国对高市早苗的反击力度超出以往,是为了威慑日本右翼的冒进言行,是为了维护二战后的秩序,是为了迫使日本政府回归昔日的政治默契,是为了减少域外力量对台湾问题的干预,从而为台湾问题和平解决创造时间和空间。

2025年11月7日,日本东京,高市早苗出席众议院预算委员会召开的会议。(Getty)

另一方面中国的反击仍是有限度的,不会让两国关系滑向一部分人所以为的失控状态。正如2022年应对佩洛西访台时中国决策层和民间的反应不同,今次反击高市早苗,相信中国决策层依旧会保持清醒和理性,会为未来中日关系峰回路转预留灵活空间。关于这点,无论是2012年中日围绕钓鱼岛所爆发的纷争,还是过去一些年中国与菲律宾、韩国、澳大利亚之间的纷争,都曾有关系峰回路转的经历。

今次中日纷争大概率同样如此。中国强烈反击是为了维护底线,是为了阻止日本右翼的冒进,但中国同样会考虑长远,会为最重要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创造和平稳定的内外环境。高市早苗虽然现在是日本首相,但她本就根基不稳,她能执政多久,充满变数,故不能让冒进的高市早苗乃至日本右翼裹挟、定义中日关系。

自1972年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和1978年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以来,中日之间不仅早已形成庞大的共同利益,有着密切的联结,而且还有广阔的合作前景。无论是为了团结东亚、东南亚国家,还是为了应对美国的围堵,中国都有必要在坚持底线的同时防止日本选边站。正因这样,中国既应该向高市早苗与日本政府清晰传递出政治态度,要对冒进的日本右翼精准反击,防止破窗效应,又要像过去那样保留转圜空间,推动日本政坛的新变化,从而以时间换空间,办好自己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