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前倾台海 高市早苗把东京推向最危险的位置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一句“台湾有事可能会让日本进入存立危机事态”,如同在原本就脆弱的中日关系上安下新的火种。北京的反制行动连续一周不曾间断,外交强烈抗议、旅游与留学警示、实弹军演、海警巡航、旅行社停卖日本产品等措施陆续登场,日本社会也被迫面对一场突如其来的外交寒流。表面上看,高市挑起的是一次政治摩擦,但深一层来说,她实际上正在重塑日本的地缘位置,并且方向是更危险、更难以控制的一端。
高市早苗这种前倾台海的动作,让日本快速失去它在东亚安全架构中最需要的三项基底:距离、模糊,以及缓冲。
首先,历历在目的无非是北京的反弹清晰且不留余地。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多次要求日本收回错误言论、立即反思纠错,语气比以往的中日摩擦更加强硬。甚至在南非G20 峰会召开前夕,外交部直接宣布总理李强“没有会见日方领导人的安排”,外交冷处理毫不遮掩。解放军中部战区空军甚至发布“枪已上膛剑已出鞘”影片,秀军事肌肉称“时刻准备打胜仗”。
从北京的角度,日本这一次并非误判或失言,而是一次“意图主导台海叙事”的政治姿态。高市早苗的言论,迫使北京正式将日本视为台海风险的内生变项,而不再只是外部旁观者。
这个判断对日本来说尤其致命,回想过去日本外交得以稳定前行,依靠的正是徘徊于可控制的模糊地带,既与美国合作又保持一定距离,既不挑战中国核心利益又不放弃自身安全诉求。可以作为证成的,是日本近年多以一种“地缘受害者”的叙事维持其亚洲外交空间,诸如中国崛起、朝鲜不安、俄罗斯威胁等,致使日本自洽不得不强化自我防卫的说帖。这种说法在国际舆论中具备一定“理解”,使美日安保、军费翻倍、反击能力建设等重大政策比较容易被接受。
然而,当高市主动把日本与台海紧张绑在一起,日本等于主动撤掉了这些缓冲与自怜叙事,反将自己推向最敏感的位置。换言之,北京看到的不是一句政治口号,而是日本在地缘结构中的位置正在移动。
这种位置移动,很快反映在中方的全面反制中。黄海三天的实弹军演、海警舰艇进入钓鱼台海域、文旅部与教育部接连发布风险提示,甚至内地多家大型旅行社暂停贩售日本旅游产品,这些举措并非情绪化,而是中国有意识地以“整体政策”回应日本的“整体前倾”。更直白来说,北京正在用一套跨外交、军事、社会的大型组合拳,重新定义“与挑衅台海的日本打交道”的新常态。
想当然尔,肇事的日本官僚已急忙试图降温,如见日本外务省亚洲大洋洲局长金井正彰匆匆前往北京,试图向中国政府解释“日本在台海立场未变”,期望北京不要让旅游与留学等人员交流受影响。然而北京并未给出任何缓和讯号,反而再次强调日方必须“停止制造事端”。这样的对话气氛,已不再是外交协商,而更像是中国在对日本进行“战略定性”。
另一方面,中国的官方叙事也已全面升级。诸如《环球时报》指控高市操弄“中国威胁论”,让日本对中敌意延伸到社会层面,《人民日报》发表署名“钟声”的文章更警告日本正在重返军国主义危险道路。《解放军报》则连续两天以强烈措辞批评高市“玩火”,明确指出日本若介入台海,“全国都有成为战场的风险”。这种舆论力度象征北京正在把日本放进一个新框架,即日本是亚洲安全的潜在挑衅者。尤为需要警惕的是,一旦中日关系从“历史问题”跨入“台海问题”,日本就失去回旋余地。
至于,在太平洋另一端的美国眼中,高市式的政治前倾也绝非好消息。从美国的角度来看,高市早苗的言论倾向把局势推向“单一事件即可触发危机”的状态,而美国当前台海政策的核心是“可控风险”与“保持模糊”,但高市式的“日本已准备好、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等于在撕掉这层模糊,逼迫美国在不必要的时间点表态。对华府而言,这不是助攻,而是越线。
可以说,可预期华府不会希望日本提前把台海议题推到火线,那只会让美国不得不增加对盟友的“管控力”,并担心被卷入不属于华府设定的时间点危机,日本竟成为了一个需要“压制以免局势失控”的变数。
简言之,华府的私下盘算可能是:日本要表态可以,但别走在美国前面,更别代替美国宣布战略红线。因此,当日本越前倾,美国反而越需要压制日本,以避免中日提前爆点,破坏美国的整体印太布局。结果是,高市式的激进路线看似亲美,但反而或在华府内部引起反感。
总结上述,高市早苗的政治算计正在形成一种危险落差:对北京而言,日本摇身一变成为“地缘挑衅者”;对美国而言,日本从“可依赖盟友”变成“需要管理的风险节点”;对日本自身而言,则迅速被推离它最需要的距离、模糊,以及缓冲,这才是这整起中日外交风暴最值得警惕的地方。
高市早苗以为自己能透过台湾议题提升日本地位,实际上却是在把日本推向最无法掌控的地缘位置,其所强调的“日本不会坐视台海紧张”听起来像是责任感,实则是让日本自愿放弃在重大地缘冲突中的安全缝隙。
这种动作不只会提升台海风险,也会持续削弱日本的外交空间。旅游与留学交流的迅速下滑只是开始,若北京再进一步限制稀土出口,或针对日本特定产业采取选择性压力,日本社会将感受到更直接的冲击。而在日本国内,虽然高市获得部分支持,但也有近百名东京民众在官邸前要求她撤回言论并道歉。民调也呈现分裂,显示日本社会对外交冒进并不放心。
这场风暴最终指向一个核心问题:日本是否意识到,它正在丧失不易察觉但极其重要的战略缝隙?日本在高市早苗的窜动下,现已不再站在地缘风暴的侧翼,而是被自己的领导人推向中心。当日本失去安全距离,东京就更容易成为压力焦点,失去战略性的模糊,日本就无法继续在中美之间维持站稳的空间,又一旦失去缓冲,东京就必须承担原本不需要承担的压力。
是以,高市早苗式的路线带来的不是安全与能见度,而是曝险极大化,放大到日本右翼朝朝暮暮的“正常国家化”,到头来竟是拿台湾搞事,得到的也不会是企图的国际地位,反而是地缘负担。只要日本越接近台海议题,日本的安全越远离它本来的位置,这不是日本的自我强化,而是日本的脆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