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府与氢能产业协同共进,有何值得参考之处?
在全球能源转型加速的当下,虽然由于成本等因素的限制,氢能产业的前景仍面临着一系列的不确定性。但是,世界主要能源消耗大国从未真正从这一领域中全面抽身。去年年底至今,德国氢能企业联合瑞典、芬兰等国的同行持续推进氢能卡车研发,尤其是提升氢能卡车在极寒低温情况下的运行能力。
在亚洲,根据《韩日经济合作2.0框架》的具体安排,氢能供应链、燃料电池汽车等移动出行解决方案将会是日韩两国后续氢能协作的发力重心。而在产能规划和产业园建设方面,日本业界也持续在推进氢能技术研发与部署。其中,山梨县的一种独特的“政产协同”模式或将重塑氢能产业格局。
2025年,日本在山梨县北杜市正式投运的白州绿色氢能园,不仅是日本全国规模最大的绿氢生产基地,更是日本政府与产业界合作机制的集中体现。这一项目展示了日本在能源战略中的一贯思路:政府主导方向、产业承担实践,通过协同创新应对结构性能源转型的挑战。显然,这是一种政策与产业的协同模式。
首先,产业园的规划体现出国家战略的落脚点。
从能源安全到产业升级,日本推动绿氢项目的出发点,首先在于能源安全。作为一个资源匮乏、长期依赖进口化石燃料的国家,日本的能源政策核心始终是“多元化与自立化”。2017年发布的《氢能基本战略》提出,到2030年要将氢能社会初步建成,实现电解氢成本降低至每立方米30日元以内,2050年进入全面商业化阶段。白州绿氢项目正是这一战略框架下的试点样本。
政府之所以愿意承担前期高昂投入,根本在于它将氢能视作“产业升级的关键载体”。在碳中和的全球竞争中,日本不可能仅依赖核能与太阳能维持能源独立性。氢能不仅补足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弱点,更为材料、化工、运输、食品等高耗能行业提供脱碳路径。通过在山梨建设大规模绿氢系统,日本试图验证氢能与工业体系的融合机制,为全国形成技术、标准与商业模式的“输出模板”。
其次,产业园规划中的政府的角色—战略规划者与制度保障者。
白州绿氢项目的核心资金来自日本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NEDO)设立的“绿色创新基金”,总规模2万亿日元。这不仅是财政支持,更是一种政策导向信号。
政府在其中承担的责任可以概括为三点:
第一,战略引导与顶层设计。日本政府深知单靠市场机制难以承担前期高风险的能源创新,因此通过政策规划、专项基金与税收优惠锁定研发方向。NEDO基金的投入逻辑是“先示范、后市场”,以政府投资降低不确定性,为企业创造可实验的环境;
第二,制度协调与基础设施建设。氢能的推广需要跨部门协调——能源、环境、工业、安全、运输等多领域均需协同。政府在此承担的是制度整合者的角色。例如白州项目的氢气输送管道、储存许可及安全评估均由国家能源厅统一审批,确保项目从研发到应用的制度顺畅性;
第三,风险承担与社会目标导向。氢能产业投资尚处于高成本阶段,回报周期长。政府以公共资金承担前期风险,是为了换取长期的社会效益——减排、能源安全与技术竞争力。白州项目不仅是一项技术试验,更是一种政策信号:日本愿意用财政杠杆带动社会资本进入氢能赛道。
再次,企业的角色—技术执行者与产业推动者的融合。
若说政府是规划者,那么企业就是执行者。白州项目中,三得利控股、东丽集团、东京电力、西门子能源、加拿大航空、米浦拉等企业共同组成了一个横跨能源、化工、制造与消费品的联合体。这种组合正是日本“产业协同”传统的延续——不同领域企业以联合研究和成本共担的方式共同推进新技术落地。
企业在该项目中承担了三重责任:
第一重:技术创新与系统整合。西门子能源与加拿大航空负责质子交换膜(PEM)电解槽系统的技术集成,确保可再生电力高效转化为氢气;东丽集团提供膜材料和储氢技术优化方案;东京电力提供电网调节与能源管理经验;三得利则负责氢能在工业生产中的终端应用验证。这种分工使得项目具备从生产到使用的全链条示范价值;
第二重:数据积累与商业模式探索。白州项目的另一重要目标是“数据化”。企业联盟将持续收集到2026年的运行数据,用于评估制氢成本、储运效率、设备寿命和维护经济性。这种数据驱动的研究方式,是日本试图以科学化方式推动商业可行性的重要路径。对企业而言,这些数据不仅用于性能优化,更用于未来参与国内外氢能市场竞争的战略布局;
第三重:社会责任与品牌转型。对于三得利等消费品牌企业而言,参与绿氢项目具有双重意义:一是减少生产碳排放,符合全球ESG投资趋势;二是以“绿色制造”强化品牌认同。对东丽、东京电力等基础产业企业来说,氢能则是进入新增长曲线的入口。可以说,日本企业在白州项目中既是在履行社会责任,也是在为自身的产业未来布局。
第四,合作模式的核心逻辑—政府规划 + 企业共创=产业组团模式。
白州绿氢园的成功投运以及未来前景,不在于技术突破本身,而在于合作机制的成熟度。日本政府与企业界在氢能领域的合作并非临时拼凑,而是一种“协同治理”体系。其运行逻辑可以概括为三层:
第一层:政策契约化。通过NEDO基金与长期目标设定,政府与企业签订一种“战略契约”——企业承担研发和商业试点责任,政府保证制度与财政支持。这种契约机制提高了政策的可预测性,也降低了企业决策的不确定性。
第二层:知识共创化。日本在氢能技术上采取的是“共享研发”模式,强调跨企业数据开放与研究协作。白州项目的多企业联合实验机制,使得技术成果不被单一主体垄断,而可形成产业标准。这与欧美市场化竞争模式不同,更符合日本产业一贯的“联盟式创新”传统。
第三层:社会目标化。日本氢能战略并不仅追求商业回报,更追求社会效益。政府与企业的合作目标包括减排、区域能源安全、产业转型与就业稳定。白州项目未来作为“区域供氢枢纽”,其社会意义远超单一企业的收益考量。
这种合作逻辑的核心,是政府以公共政策塑造市场,企业以技术创新回应政策,实际上政府通过2万亿日元的资金实现了组团创新,搞成了科技共同体。合作的双方并非上下级关系,而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共同体。政府提供制度护栏,企业提供技术突破,二者在共同的长期目标下形成了动态平衡。
概而言之,白州绿氢项目的意义,不止于一座工厂的投运。它象征着日本在能源转型中形成了一种“以合作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创新体系:政府提供方向与制度保障,以公共投资化解市场早期风险;企业以联合创新推动产业落地,在风险可控环境中追求商业化路径;学术与社会机构参与验证与评估,确保项目成果能形成政策与标准输出。
这种多层合作结构,使日本在氢能赛道上拥有相对稳定的政策与技术支撑体系,也让能源转型不再是孤立的科研或政策事件,而是一场涵盖政府、企业与社会的系统工程。
诚然,这种模式也存在结构性问题。其最大风险在于政府导向过强,市场反馈机制不足。当政策资金成为项目存续的核心条件时,企业的创新动力容易转向“政策依赖型”行为——追求补贴合规而非成本优化。此外,多方协作虽能降低单一企业风险,但也可能导致决策迟缓与责任模糊。若未来商业化速度不及预期,这种以政府牵头的“共担机制”可能反而放大财政负担。
尽管存在局限,日本的政产协同模式依然可在国际能源治理体系和能源转型过程中展现出一定的影响力:
首先,它提供了一种中长期视角下的创新生态。政府以稳定政策提供“慢变量”,企业以技术与数据推动“快反馈”,两者的互动让日本能够在能源战略中维持高度一致性;
其次,白州项目可能成为区域能源自治的新范式。在“可再生能源—氢能—工业热能”的闭环体系中,日本探索出一种分散式能源自给的可能路径,这对面临电力老化与区域衰退的地方城市尤为重要;
更重要的是,这种合作模式强化了“能源转型的社会正当性”。通过让公众看到大型企业、地方政府与中央政策的同向协作,日本在社会层面构筑了对氢能的信任与共识,为未来市场化推广奠定基础。
可以说,日本在氢能转型中走出的是一条“谨慎而系统”的道路。它或许速度不快、成本不低,但正是这种稳健协同,使日本有望在未来形成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氢能产业体系——既不依赖单一政策,也不陷入资本的短期逐利逻辑,而是在国家战略与产业演化之间,找到一条可持续的平衡路径。
最终分析结论:
日本的经验表明,能源转型不只是技术革命,更是一种治理革命,最终的落脚点是制度模型。白州绿氢项目的落地,预示着“政产共治”的日本式路径或将成为未来氢能经济的重要样本——在政策引导与市场创新之间找到可持续的平衡点。
本文原载于2025年11月13日的安邦智库每日经济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