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主盘成交急增 投资者“捞底”扫货 今年楼市会见底吗?
近来很多朋友问笔者:“蔡生,这几年楼价跌了不少,楼市是否已见底,可以入市吗?”我回答:“如果是自住用途,应该是入市时机了,因为租金开始要比供楼利息高一点,与其白白交租给业主,不如储够首付买楼自住。”笔者重申,之所以支持用家自置物业,是因为这个行为也属于勤奋储蓄的表现。但是不鼓励他人炒卖住宅,高楼价影响民生,难免产生民怨。楼市最好是平稳健康发展,政府能顺利卖地增加库房收入,市民又能够负担得起楼价,让楼市保持一定的流通量,既可帮助市民安居乐业,又可支援经济进一步复苏。
笔者发觉越是多人问楼市,代表越多人对置业有兴趣,买家开始多起来,市道就会开始旺起来。和以往不一样,住宅市场的银主盘并没有想像中多,近3.8万个银主盘只需要楼价回升几个百分点,就可以消除几千个。或许大家会感到疑惑,银行不是有很多坏帐吗,怎么还说楼市开始兴旺?是的,银行的确有许多不良资产,可并非住宅物业,是工商物业,这个市场比较严峻,因此大家看到的报导都是中小财团和物业投资者财困,甚至被银行收楼接管的消息,但是这些毕竟还是属于少数,没有对普罗大众和民生市场造成太大影响。另一方面,尽管银行坏帐多了许多,但公布业绩时,他们仍然是最赚钱的行业之一。
不知道有没有起到一点作用,笔者近期常对银行提出,工商舖市场出现的不良资产像是一个癌症病患者,能医治的尽力医治,能帮助的尽量帮助,协助他们渡过难关;如果是不能救治的,即未能医治的末期患者,就尽快处理出售,以免拖拖拉拉,变成息叠息、利叠利,欠债愈来越多,财困愈陷愈深。从近期银主盘成交急增的情况观察,终于见到银主作出果断清货行动。工商物业市场和大额物业的折让较大,引来“亿亿声”成交个案此起彼落,悲观者看到的是大跌6成至7成的银主盘劈价个案,甚至踩多一脚“低处未算低”;乐观者见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投资者正在“捞底”扫货。
银主盘大幅减少 银行应积极承造按揭
今年工商物业贷款趋势呈现利率下降、按揭成数提高和政策放宽的特征,有助于减轻企业资金负担和提高置业意愿,市场活跃度因而有所提升。但是近日同业拆息(Hibor)突然升高,执笔时Hibor高达2.8厘左右,以工商按揭利率一般在H+1.3厘至1.5厘之间计算,供楼利息又回到4厘以上,加重了业主的负担。希望下月份美国减息,香港同业拆息也可以有所回落,如果H息保持在2厘以内,市场还是可以接受。无论如何,近日银行肯将银主盘大幅减价促销是一件好事,同时亦希望银行间互相积极承造工商按揭贷款,无论是自己银行的还是其他银行的物业贷款申请,都要争取批准申请,在互相支持的骨牌效应下,将不良资产转为优质资产,更加激活工商市场交投。
目前银主盘均肯割价出售,笋盘迅速被市场吸纳,意味著未来银主盘的存量将越来越少,当有一天银主盘被扫清,各位认为业主们还会大平卖吗?答案当然是不会。今天工商市场仍处于黑暗时刻,但相信黑暗的尽头是黎明,曙光离我们已不远。一个如此被追捧的城市,拥有优越的制度和独特的地位,其他城市人口萎缩,香港却不断增加,刚需胜于一切,这里要人有人,要钱有钱,还缺甚么?缺乏信心吧,香港人总是一窝蜂,今天股市蓬勃,大家蜂拥炒股;明日楼市复苏,难保不排队买楼。反正银行里大把钱,近年来越存越多,并没有流走迹象,逾18万亿港元的天文数字,假如有一天,有5%流入楼市,会让大家目瞪口呆!
【财经专栏】蔡志忠|亚洲地产创办人、香港专业地产顾问商会荣誉会长
从事地产行业近38年,拥有丰富的工商舖投资经验。集团旗下企业包括财务、饮食、百货商店、超市、迷你仓、共享工作间等等,业务多元化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香港01的任何立场,香港01亦无法核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
另外,以上纯属个人研究分享,并不代表任何第三方机构立场,亦非任何投资建议或劝诱。读者务请运用个人独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