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7旬老人遭剧毒眼镜王蛇咬伤 家属竟带2.2米长“凶手”闯医院
夏季是蛇类活动的高峰期,也是蛇咬伤事件频发的季节。近日,云南临沧一名78岁老人不幸被剧毒眼镜王蛇咬伤,家属竟带著一条2.2米长、仍在扭动的蛇冲进医院,助医生快速识别蛇种并施救。经过12小时全力抢救,老人成功脱离生命危险。然而,专家提醒,带蛇就医并非必要,且存在风险,规范处理和及时就医才是关键。
8月20日下午5点多,云南省临沧市第二人民医院蛇咬伤救治中心接诊了一名被蛇咬伤的78岁老人。随后,家属提著一条2.2米长的眼镜王蛇冲进医院,指这是咬伤老人的“凶手”。据悉,老人散步时发现被货车碾压、濒死的眼镜王蛇,好心想捡拾时被咬伤右手虎口。
该院急诊科主任兼蛇咬伤救治中心主任王娅介绍,眼镜王蛇毒性极强,咬伤后死亡率极高。老人从被咬到抵达救治中心已过去近半小时,抵院后迅速出现眼睑下垂、呼吸困难等严重中毒症状,情况危急。医护人员立即为老人实施气管插管,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并分段脱敏注射抗蛇毒血清。
由于眼镜王蛇咬伤需大量银环蛇抗蛇毒血清,医院原有储备不足,紧急从昆明、大理等地调配血清。8月21日凌晨2点多,血清陆续送达。经过12小时抢救,老人呼吸肌及四肢肌力逐渐恢复,成功脱机拔管,目前生命体征平稳,已脱离危险。
王娅表示,这是该院蛇咬伤救治中心成立10多年来首次接诊眼镜王蛇咬伤病例。家属带蛇就医帮助医生快速确认蛇种,匹配正确血清,但这种做法并不被推荐。“老百姓常误以为被蛇咬伤后必须打死蛇并带到医院,这其实很危险”,王娅说,蛇即使濒死或断头,仍可能在短时间内咬人,增加二次伤害风险。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内科(云南省蛇伤救治中心)副主任医师袁颖进一步解释,蛇毒分为神经毒、血液毒、细胞毒及混合毒四类,不同毒蛇咬伤需使用对应的抗蛇毒血清。即使患者无法提供蛇的信息,医生也能通过伤口特征、牙印形状、实验室检查及流行病学史,快速判断毒素类型并选择合适血清。“带蛇来不是识别蛇种的唯一途径,也不会影响治疗”,袁颖强调。
袁颖提醒,夏季云南蛇类活跃,蛇咬伤事件频发,正确处置至关重要。被蛇咬伤后,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迅速离开危险区域,远离蛇出没地点,避免二次咬伤;记录蛇的特征,如颜色、花纹、头部形状等,条件允许可拍照,方便医生判断;保持镇静,避免剧烈运动,减少毒液扩散;摘除饰物,取下受伤肢体的戒指、手镯等,以免肿胀加重;尽快就医,拨打120,前往有蛇伤救治能力的医院。
袁颖特别指出,切勿用嘴吸吮伤口或绑扎肢体。吸毒可能导致吸吮者中毒,绑扎对延缓毒液扩散无效。即使怀疑咬伤的蛇无毒,也应立即就医,由专业医生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