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门下午天晴落雹? 短片见粗粒水点从天而降 途人急步走避
本港今日(26日)天晴酷热,下午约4时屯门落骤雨,有居民称在山景邨拍摄到在天晴时间,大大粒水点忽然从天而降,指是落雹,有途人急步走避。
前天文台台长岑智明看过有关片段,他指单看片段比较难判断,要看雷达回波垂直结构才有把握。天文台科学主任表示,雷达图显示在下午3时左右,在屯门附近曾经短暂出现过一个强雷雨区,不能够排除上述地区是曾经短暂有冰雹出现过;至于下午4时该强雷雨区已经减弱,当时出现冰雹的可能性比较低。
天文台曾指出,天气雷达是天文台监测冰雹的主要工具,雷达图所显示的回波反射率及其形状为识别冰雹提供了重要线索;而今日当时的雷达图,显示有代表雨量超过100毫米的“小红点”。
雷达图“小红点”显示屯门有强对流现象
屯门今日下午蓝天白云,不过有居民称下午近4时在屯门拍摄到疑似落雹,短片长约10秒,可见有甚粗雨点落下,但未见地上有冰粒,而当时仍有阳光,拍摄位置为山景邨对出轻铁鸣琴站。
翻查天文台雷达图,在3时48分有一片骤雨云在屯门上空,而当中有强对流现象,有一“小红点”代表雨量超过100毫米,疑是强雷暴。
天文台:下午3时左右屯门出现过强雷雨区 不排除曾出现过冰雹
天文台科学主任黄家兴表示,由于网上平台影片的解进度限制,暂时未能够确定是不是出现冰雹。他指根据天文台的初步分析,雷达图显示在下午3时左右,在屯门附近曾经短暂出现过一个强雷雨区,但是影响范围比较小。
他表示,虽然无收到冰雹报告,但根据当时的雷达图数据,不能够排除上述地区是曾经短暂有冰雹出现过。至于下午4时,他指该强雷雨区已经减弱,当时出现冰雹的可能性比较低。
2021年9月中将军澳落雹“一粒粒㗎”
近年极端天气频繁,本港多次落雹,其中2021年9月16日将军澳尚德邨一带出现一场较大型落雹,冰雹夹杂雨水从天而降,街坊原以为只是大雨声响,细看竟是落雹。在尚德,有市民拍摄到落雹情况如雨水般频密,啧啧称奇:“一粒粒㗎㖞仲要啲冰系!”
2014年3月底“黑雨”中冰雹大小约20至30毫米
天文台在2020年撰文指出,落雹是一种自然现象,在香港并不常见,平均每一至两年才出现一次。由2000年1月至2020年8月),香港共有11日录得冰雹报告。其中2014年3月30日晚上受低压槽影响,香港广泛地区出现滂沱大雨及强烈雷暴并伴随落雹,天文台更需要发出黑色暴雨警告信号,天文台收到本港多处地区的冰雹报告,大部分报告的冰雹大小约20至30毫米。
强雷暴出现时大气垂直运动令水汽不断打滚凝结成冰粒
冰雹是强雷暴中产生的大冰粒。天文台指出,强雷暴出现时,大气的垂直运动十分猛烈。由于大气对流层的温度一般随高度增加而下降,当较暖湿空气上升时,空气中的水分会遇冷凝结。
由于上升气流猛烈,水汽会被带到冻结层以上并不断打滚,凝结成冰粒。打滚过程冰粒不断吸收水分,像“雪球”般越滚越大,最后当上升气流不能再承托冰粒重量时,这些超重的冰粒便会跌落地面,形成落雹。
天文台监测冰雹线索:回波反射率及其形状为识别重要线索
天文台表示,天气雷达是天文台监测冰雹的主要工具,雷达图所显示的回波反射率及其形状为识别冰雹提供了重要线索。冰雹形成于强雷暴中,在雷达图中除了有很强的回波反射率外,有时甚至会出现一种呈“钩”状的回波结构,称为“钩状回波”,如2014年3月30日晚上的雷达图便出现了清晰可见的钩状回波特征
钩状回波代表与强雷暴相关的积雨云发展已经相当旺盛
钩状回波是超级单体雷暴的一个重要特征,代表与强雷暴相关的积雨云发展已经相当旺盛。此时积雨云中强劲的上升气流甚至令雨水无法落到地面,导致底层出现弱回波区,“钩”状的回波结构便因而形成。除了冰雹及强雷暴外,钩状回波有时更伴随龙卷风或水龙卷的出现,是一种代表破坏性极强的回波特征。
天文台提醒如果以后在雷达图中发现钩状回波时,切记要避之则吉,特别若是身处户外的话,应立即躲入坚固的建筑物内。
钩状回波与冰雹的出现有一定关联性,但亦非必然,不是每次有钩状回波就表示有冰雹,反之亦然。预报员需要综合众多的观测去判断落雹的可能性,例如天文台近年添置的大老山双偏振S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便大大提升了监测冰雹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