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桦加沙|巨眼消失发展出山竹同款“双风眼” 山竹2.0再现?

撰文: 欧阳德浩
出版:更新:

【天气预报/打风/天文台/HKO/风球/台风/移动路径/黄雨/红雨/桦加沙/Ragasa/8号风球/10号风球】超强台风桦加沙正步步进逼香港,继周一眼壁置换成功后进化出“巨眼”,并登上今年西太平洋“风王”的宝座后,桦加沙周二(23日)再次进行眼壁置换,不过目前似乎不算成功,反而发展出双重眼壁的结构,即俗称双风眼,同时中心风力减弱至每小时195公里。
2018年蹂躏本港的超强台风山竹也是双风眼,最近距离天文台总部100公里,惟带来的破坏程度却高于于更接近的澳门。当时天文台及气象专家都分析指,正因山竹的双风眼结构,香港受到风力最大的外眼墙螺旋雨带影响,澳门则受到相对较弱的眼壁影响,因此风势不及香港。
换言之,桦加沙似乎与山竹拥有多个相近的特征,例如同样是超强台风级别、演变出双风眼结构,最贴近香港距离为100公里。无论桦加沙是否将成为“山竹2.0”,市民必须做好防风措施,并远离海边,注意个人安全。

超强台风桦加沙9月23日晚上的风暴中心。(天文台图片)
超强台风桦加沙9月23日晚上的风暴中心。(中央气象台图片)

按照天文台现时预测,超强台风桦加沙周三(24日)最接近珠江口一带,本港风力将进一步增强。天文台会视乎桦加沙与香港的距离及本地风力变化,预计周三凌晨1点至3点,改发9号烈风或暴风增强信号。

而澳门气象局亦预计,澳门周三凌晨4点至6点,改发10号风球的机会高。

超强台风桦加沙9月23日晚上的风暴中心。(Tropical Tidbits图片)

眼壁置换失败可能导致台风强度减弱

眼壁置换现象,又称为眼壁更替周期。翻查资料,眼壁置换一般发生在发展成熟的台风,其时台风的原眼墙外形成新眼壁,并逐步移入中心,取代原来的内眼壁,若成功置换可能进一步提升强度,反之强度则可能减弱。

▼超强台风桦加沙眼壁置换后卷出巨型风眼▼

▼超强台风桦加沙眼壁置换全过程▼

+2

桦加沙9月23日眼壁成功置换后进化成“巨眼”

例如昨日凌晨桦加沙的眼壁成功置换后,风眼变得更浑圆清晰,结构更紧密,风眼直径约70公里,即面积约3,800平方公里,可谓由一只“针眼”进化成“巨眼”,相等于3个香港总面积(香港面积1,115平方公里),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更达到惊人的每小时230公里,荣登今年西太平洋“风王”的宝座。

天文台9月23日晚上的路径预测图。(天文台图片)

桦加沙出现双风眼
同时中心风力减至每小时195公里

不过,桦加沙进入南海后今日再次眼壁置换,但这一次结果似乎未如理想。截至晚上9时正,天文台估计桦加沙的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减弱至每小时195公里,由天文台及中央气象台等卫星云图所见,桦加沙发展出双重眼壁,又称双风眼或双眼墙。

▼天文台18个表尽显“魔风”超强台风山竹威力▼

+18
山竹整个风暴生命周期的最高中心风力达250公里,远高于天鸽及温黛等。(天文台图片)

澳门距离山竹最近仅60公里
香港却距离100公里

2018年蹂躏本港的超强台风山竹,便是双风眼的其中一个例子,虽然澳门气象局与山竹最近距离只有60公里,香港天文台总部则是100公里,更创下香港最远距离10号风球纪录。按常理而言对澳门的影响更大,惟最终结果是山竹掠过香港后满目疮痍,带来的破坏程度甚至高于澳门。

山竹横过吕宋进入南海后,虽然再次发展出风眼,但眼壁结构较差。(天文台影片截图)
当时香港正受到山竹风力最大的螺旋雨带影响。(天文台影片截图)

天文台科学主任︰山竹眼壁外的螺旋雨带更强

天文台科学主任蔡振荣在《气象小知识》中分析指,一般而言,热带气旋发展成熟后,风眼一带即眼壁的环状强雨带的风力最高,虽然山竹横过吕宋进入南海后,虽然再次发展出风眼,但眼壁结构较差,相反眼壁外的螺旋雨带仍然保持强烈对流,当时香港正受到风力最大的螺旋雨带影响,而澳门只受到相对较弱的眼壁影响,因此风势不及香港。

天文台科学主任蔡振荣。(天文台影片截图)

▼2018年超强台风山竹掠港带来严重破坏▼

+5

澳门气象学会︰山竹外眼墙比内眼来得强悍

澳门气象学会理事Michael Tang也曾发文分析指,山竹属于双眼墙结构的热带气旋,横过吕宋进入南海后,由于眼墙结构变差,尤其内眼墙变得薄弱,影响到中心风力减弱,然而当时山竹的外眼墙因持续获得深对流发展,反而是风力最大的位置,“故由此可判断外眼比内眼来得强悍。”

Michael Tang总结指,由于距离较远的香港当时正被外眼墙直接横扫,反观接近山竹风暴中心的澳门,则受到强度较弱的内眼墙影响,因此风势不如香港。

2018年9月16日下午约1时,超强台风山竹最接近香港,位于天文台总部西南偏南约100公里,创出最远距离的10号风球纪录。(天文台图片)
2018年超强台风山竹袭港的移动路径。(天文台图片)

桦加沙将成为“山竹2.0”? 三个特征与山竹相似

天文台晚上10时45分公布,估计桦加沙明早最接近本港,在南面约100公里掠过。若按目前桦加沙进入南海后的变化,似乎与山竹拥有多个相似的特征,分别是最巅峰水平为超强台风级别、演变出双风眼的结构,以及最贴近香港距离为100公里。

无论桦加沙是否将成为“山竹2.0”,市民必须做好防风措施,留在安全的地方,并远离海边,注意个人安全。

天文台1946年起发出的10号风球热带气旋名单。(香港01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