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桦加沙|创天文台最远10号风球纪录 最近香港时风力比山竹高
随着“桦加沙”逐渐远离本港,天文台于今日(24日)下午1时20分发出8号风球,取代10号风球。“桦加沙”是今年天文台继台风“韦帕”后再次发出最高级别的10号风球的热带气旋,平了1964年需要于同年两度发出10号风球纪录;其在天文台以南约120公里掠过,是1946年以来距离香港最远的10号风球。
天文台发布“天气随笔”总结“桦加沙”袭港过程,指其为天文台有纪录来南海区域第二强的热带气旋,与2023年的超强台风苏拉和2024年的超强台风摩羯并列。天文台表示,幸而桦加沙在香港以南掠过时采用略为偏西路径,其眼壁最大风力的区域与香港擦身而过,没有出现最坏情况,否则破坏程度可能更严重。
桦加沙为1950年有记录以来南海区域第二强热带气旋
天文台科学主任(张佳骏 黎宏骏 吕旭升)在“天气随笔”专栏发布题为《桦加沙带来的十号风球》文章,指超强台风桦加沙是今年继台风“韦帕”后再次发出最高级别的十号飓风信号的热带气旋,平了1964年需要于同年两度发出十号信号的纪录。
天文台在桦加沙距离香港约890公里时发出一号戒备信号,桦加沙在进入南海后结构仍然完整、环流相当广阔及风眼浑圆清晰,其中心附近最高持续风速约每小时230公里,是2025年至今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区域最强的热带气旋;亦是天文台自1950年有记录以来南海区域第二强的热带气旋,与2023年的超强台风苏拉和2024年的超强台风摩羯并列。
投放下投式探空仪测得距离中心120公里处风力达飓风级
在桦加沙横过南海北部期间,天文台与政府飞行服务队合作,周二(23日)在桦加沙西北方上空投放下投式探空仪,并在距离中心120公里处,录得时速达135公里的飓风程度近地面风速,显示桦加沙的飓风范围相当广阔。由于南海的大气条件合适,所以桦加沙靠近广东沿岸时一直维持超强台风强度。
平了1964年同年2度发出10号风球纪录
天文台表示,随著桦加沙逐步逼近珠江口一带,对香港构成严重威胁,部门于周二至周三凌晨时分相继发出八号风球、九号风球,以及继台风韦帕后再次发出最高级别的十号风球,平了1964年需要于同年两度发出十号信号的纪录。
天文台提到,桦加沙在今早最接近本港,在天文台以南约120公里掠过,是1946年以来距离香港最远的十号风球,当时桦加沙的中心风力高达每小时195公里,比2018年山竹的每小时175公里更高。
桦加沙整体风力较山竹弱 与天鸽、苏拉及韦帕相若
桦加沙吹袭香港期间,本港多处受暴风至飓风影响,出现塌树及水浸。不过,天文台表示桦加沙整体风力较2018年的山竹弱,与2017年的天鸽、2023年的苏拉及今年的韦帕相若。此外,受桦加沙的雨带影响,本港今日有频密狂风大骤雨,由午夜至下午1时,普遍录得超过100毫米雨量,部分地区更录得超过200毫米。
带来显著风暴潮 维港水位接近天鸽袭港时 最大风力区域擦过香港
天文台称,桦加沙为香港带来显著的风暴潮,加上其最接近香港时正值涨潮,多区水位明显较正常潮位高,其中维港的水位今早上升至海图基准面以上约3.4米,接近2017年天鸽袭港时的水位。桦加沙的强劲风力亦引发越堤浪,导致沿岸地区多处出现水浸。
幸而桦加沙在香港以南掠过时采用略为偏西路径,其眼壁最大风力的区域与香港擦身而过,没有出现最坏情况,否则破坏程度可能更严重。
随著桦加沙逐渐远离香港,本港不再受其飓风区威胁,天文台今日改发八号烈风或暴风信号,同时呼吁市民于热带气旋警告信号生效期间,远离岸边及停止所有水上活动,切勿追风逐浪。
天文台预料与桦加沙相关的雨带明日仍会影响香港,海仍有非常大浪及涌浪,大家需继续做好防风防雨措施。另一方面,现时位于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博罗依会在今明两日逐渐发展,横过菲律宾并进入南海,随后有较大机会移向海南岛及其以南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