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台解构双风“名宿”南海对决 港创入秋气温新低 城门河水涨
两大“名宿”热带气旋和强烈东北季候风,本周日(19日)开始在南中国海北部展开今秋首场“名宿对决”,强烈东北季候风抢先主导影响香港风力,天文台周日发出俗称“黑球”的强烈季候风信号;热带气旋“风神”周一(20日)北上夺取主导风地位,天文台直接改发3号风球,“风神”成为今年第13个令天文台发出风球的热带气旋。
两风相遇,必有一失,“风神”无法攻入本港400公里“力场”,转向西南逃离,强烈东北季候风重夺主导风地位,天文台到周二傍晚改回强烈季候风信号。本港各区气温今早(22日 )显著下降,天文台尖沙咀总部气温低至18.4度,是入秋以来的最低纪录。双风会遇上农历九月初天文大潮,水位上升,沙田城门河旁周二晚出现轻微水浸。
▼10月22日 受东北季候风影响本港吹偏北强风▼
天文台科学主任(谢威宝 黎宏骏 邓志杰)今日在网页“天气随笔”专栏发表题为《名宿双风会:强烈东北季候风x风神》文章,为“双风会系列”第三篇的完结篇。前两篇为《双风会:季风on打风》及《一雨成秋》。
强烈东北季候风周日抵港先占“上风” 风神晚上入港800公里
文章指,强烈东北季候风“率先领军”在本周日(19日)抵达广东沿岸,为本港带来今年入秋以来首场显著降温,该区北风逐渐增强,天文台在同日晚上发出强烈季候风信号。
与此同时,热带气旋“风神”亦在周日晚上进入本港800公里范围。随著风神逐渐靠近广东沿岸,东北季候风及热带气旋产生“共同效应”,令到该区风势持续颇大。
双风“共同效应”令广东沿岸风力比只有季候风时更强
天文台解释,风的本质是空气从高气压区向低气压区的流动,而气压差就是驱动空气流动的“推动力”。是次北面有与东北季候风相关的高压区,南面同时有风神造成的低压区域,导致广东沿岸气压差更大,“共同效应”令风力比只有季候风时更强。
▼10月20日下午3号风球发出前 市民及游客海旁打卡▼
“风神”周一取得主导风权 天文台由“黑球”直接转发3号风球
“风神”靠近广东沿岸时,本港天气逐渐受影响,因此天文台于周一(20日)下午发出3号风球,取代强烈季候风信号,无发出一号风球。“风神”影响本港期间,风势持续颇大,多区录得强风。
周二(21日)下午的雷达图显示有较强的雨区在南海北部靠近广东沿岸,但受较干的东北季候风影响,这些雨区在移近沿岸地区时有所减弱,因此本港的雨势不大。
▼10月20日傍晚3号风球下现独特粉紫色黄昏▼
“风神”周二远离本港 季候风再次当主导风权 今气温低见18.4度
随著“风神”远离本港,本地天气再次转为由季候风主导,天文台在周二黄昏取消所有热带气旋警告信号,并随即发出强烈季候风信号。
东北季候风将内陆的较凉空气带到广东沿岸地区,加上与“风神”相关的外围环流持续为该区提供水汽,“蒸发冷却”效应在下午开始出现而于晚间更明显,即雨水在落入干燥空气层时迅速蒸发,过程中雨水吸收环境中的热能,从而冷却周边大气。
本港各区气温今日显著下降,天文台总部气温由周二日间约24度,逐步降至周三早上最低18.4度,是今年入秋以来的最低纪录。
周二晚间涨潮时水位较正常高约0.6至0.8米 城门河两旁轻微水浸
由于正值天文大潮,加上受东北季候风影响,本港沿岸多处水位在周二晚间涨潮时较正常高约0.6至0.8米,部份沿岸低洼地区如城门河两旁出现轻微水浸。
虽然风神已逐渐远离本港,但华南沿岸的气压差仍然较大,该区风势持续颇大,加上仍正值天文大潮,预料今明两晚本港沿岸水位在涨潮时会维持较高水平,部分沿岸低洼地区仍可能出现水浸,市民请继续采取适当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