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发经济|议员批香港缺乏消费特色 长者更爱北上食烧鹅、洗牙团
行政长官在《2024 年施政报告》宣布成立“促进银发经济工作组”(工作组),由政务司副司长卓永兴领导,于今年5月就五个范畴提出30项措施,推动银发经济。工作组今日(9日)在立法会经济发展事务委员会汇报最新工作进展,多名议员关注本港银发产业规划不足,就扩大“中高龄就业计划”、拓展大湾区市场合作、应善用本地专业认证和第三方服务优势等范畴提出建议。
大湾区合作与认证机制待扩充
现时65岁长者人数占香港人口五分之一,2039年将达到三分之一。选委界陈绍雄指出“香港银发经济市场规模有限”,不应只局限于本地应用层面,而需思考如何与大湾区产业链“强强合作”,尤其是善用本港专业服务如第三方认证,创造更大经济价值。他认为,促进银发经济工作组发布的30项措施中除了“申请将‘照护食’纳入“湾区标准””外,并未看到更多措施。
政务司副司长卓永兴回应称银发经济虽以内向为主,但认证和推广具外向潜力。他表示,根据政府经济顾问估算,2024年长者消费开支3420亿元,预计2034年达到4960亿,规模庞大。他指出,“银发经济不只是长者收益,提供服务和商品的企业和雇员都会受益”。此外,他表示,银发经济虽以内向型经济为主,但认证和推广具外向型经济潜力。
银发经济消费特色未明确
卓永兴引述消费者委员会今年公布的香港银发经济消费者调查,长者平均每月开支7,785元(扣除住屋),但香港长者大湾区一日游平均消费高达1,742元,主因是产品服务好、价格便宜和选择多元。
民建联何俊贤认为香港在发展银发经济方面尚未充分发挥长者消费特色,相较之下,内地银发消费模式则更有针对性,如“耍太极”、“洗牙团”、“念佛”、“中山食烧鹅”等活动“好鬼受欢迎”,,香港目前却缺乏吸引本地乃至国际银发族群的专属消费模式。他建议,香港可借鉴医疗、牙科保健甚至医美等专业服务优势,于北部都会区规划相关产业集群,吸引海外长者来港消费,形成银发经济竞争力。
新民党容海恩提醒政府需进行全港性长者消费行为调查,否则政策易“一刀切”导致资源错配。
议员倡就业计划更名及反年龄歧视立法
劳工及福利局副局长何启明表示,截至今年8月,“再就业计划”共审批10,081宗申请,发放津贴9,640万元;“中高龄就业计划”则批出1,662宗,涉及859万元。选委界陆颂雄指,近期外劳输入增加导致长者就业困难,建议将“中高龄就业计划”计划易名为“中高龄在职培训雇主津贴”,明确津贴用途,鼓励企业参与,并做好反年龄歧视的立法工作,凝聚社会共识。
新民党主席叶刘淑仪则质疑部分就业支援政策偏重再培训而非经济规划,且“再就业计划”年龄限制在40岁以上,怀疑其与引发经济的关联性。卓永兴解释,银发经济的定义不需要进行明确的年龄规定,“如果想经济效益最大化,就一网打尽”。何启明则表示,“再就业计划”主要针对支援妇女及中高龄人士重返职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