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指七成人撑北都街名体现中国历史文化 “天宫”“神舟”上榜

撰文: 文维广
出版:更新:

特区政府大力推进北部都会区建设,工联会关注新增的街道与公共设施如何命名,并就此展开调查,结果显示,逾七成受访者认为使用中国历史文化元素命名,有助提升国民身份认同。六成受访者青睐以“名山大川、著名景观”元素命名;其次是国家科技成就(58%)、“民族英雄、历史伟人”(55%)和“地方史、抗战及红色历史”(55%)。

工联会指北都新增的街道及公共设施需要命名,并就此展开调查,收回327份有效答复,今日(8日)公布调查结果。图为工联会会长吴秋北。(工联会)

吴秋北倡向公众征集北都街道名称

工联会会长吴秋北指出,街道及公共设施的名称不仅有实用性,更是城市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名片,向游客述说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更向市民大众传达了什么人、事、物需要被纪念,什么价值观值得向往,具有强烈的宣传及教育意义,需要政府重视。

他建议政府举办“北都街道及公共设施名称征集活动”,邀请市民按发展主题,就北都区内新增的街道及公共设施提出命名建议。

工联会指北都新增的街道及公共设施需要命名,并就此展开调查,收回327份有效答复,今日(8日)公布调查结果。图为工联会副理事长邓家彪。(工联会)

邓家彪倡按片区功能命名

工联会副理事长邓家彪表示,社会有意见认为政府命名街道及公共设施的方案缺乏创新和特色。他举例,北区港深创新及科技园(第一期)附近两条道路,被地政总署分别命名为“创科园路”和“研发路”,虽然简朴实用,但可以更有创意、特色和表达愿景。

他强调,对于有一定规模,或有重要历史、文化、科学、产业等意义的街道及公共设施,应多花心思去设计命名方案。他举例,2012年时,土木工程拓展署就曾为“启德发展计划”准备了较完整的街道命名建议方案。他建议北都参考这一做法,按片区功能提出有意义、有特色的命名方案。

今次意见调查收回327份有效答复。工联会立法会议员郭伟强介绍,在问卷的开放题中,受访者具体建议的命名内容可以归纳为名山大川、科技元素、古典文化、历史典故、乡郊文化等五大类型,部份特色建议包括:五岳、珠江、东江、天宫、神舟、蛟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