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报告|立法会通过致谢议案 李家超:仔细研建议,让市民受惠
立法会由周三起一连三日辩论施政报告致谢议案,今日(10日)在没有反对下通过。提出议案的立法会内务委员会主席李慧琼表示,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将于本月20至23日在北京召开,审议“十五五”规划建议,在此关键时刻,《施政报告》以创新改革精神提出多项针对性部署,并因应市民需求改善民生,展现以民为初心理念。
行政长官李家超感谢立法会通过致谢议案,以及在辩论期间就各个相关政策范畴提出提出不同意见。李家超表示,政府会仔细研究和考虑各项建议,让施政更能落到实处,让市民更受惠。他同时指出,他和管治团队会继续与立法会保持良性互动、紧密交流和协作,在行政主导和“爱国者治港”原则相适应下,共同推动《施政报告》的理念。
88名议员发言 总共花近20小时
今年辩论分为四个环节,辩论主题既包括强化治理体系、加快发展北部都会区、产业发展和革新等呼应《施政报告》“深化改革”主旨的内容,也包括一系列社会民生相关的政策范畴。李慧琼表示,本次辩论共有88位议员发言,总发言时间为19小时51分。连同政府官员发言时间,今次辩论共花了约24小时,比去年多了约3小时。
加强公务员评核 增薪点成箭靶
多名议员发言时对《施政报告》提出设立“部门首长责任制”及强化公务评核机制表示支持,要求用更清晰的机制衡量公务员工作表现。
代表保险界的陈健波认为,有必要扭转公务员过份保守、不做不错的心态,他建议针对表现持续欠佳的公务员设立清晰公平的“退出机制”。代表社福界的狄志远亦批评政府部长长期存在“不做不错、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心态,认为责任制要发挥果效,就要首先订立一个精准,以及能看到的成效指标。代表建筑、测量、都市规划及园境界的谢伟铨则提醒,政府必须关注如何令问责和评核公正客观,避免滋生“马房文化”及“擦鞋文化”。
选委界管浩鸣表示,公务员改革面临积习难改的文化阻力。他指出,公务员普遍存在“山水有相逢”心态,部门主管大多数不愿意如实撰写负评,以免影响日后合作甚至遭受报复,有主管更会用给予好评的方式应付难以管理的“麻烦下属”,以求他们尽快调职,形成“送走瘟神”的荒谬现象。他认为,改革成功的关键取决于将“唔自动跳point(增薪点)”设为预设选项,并大幅简化相关的举证程序。
北都加快发展 促与市民分享红利
北都发展方面,多名议员认同加快发展北部都会区,并纷纷提出“拆墙松绑”建议。工联会立法会议员陆颂雄形容,北都发展要让市民“听到新闻就扭开电视点赞”,故需扭转“官热民冷”局面,关键在跟市民“分享红利”。他建议参考深圳前海“阳光清单”经验,网上公开审批流程,让公众监督,提升效率。同时主张设立土地资料库,公开招标评审标准,“减少利益输送猜测”。
民建联刘国勋强调成立北都发展委员会之外,期望政府可升格北都办的编制和职能,加入熟悉创科产业、经济及文化旅游等的成员,令北都未来规划更立体及贴合香港和国家的需要。选委界洪雯担心北都办支援三个工作组可能陷入困局,人手不足难执行。她建议以“赋权与豁免”思路设计北都专属法例,透过三重管治架构做到“抓大放小”。
谢伟俊吁关注市民士气 陈国基:民生是施政最终目标
选委界议员谢伟俊今日在最后一个环节发言时,用总结方式指出,三日的辩论期间,议员都是赞不绝口多,但传媒报道却不多,“是否内容不吸引?”他又指,特首曾在回应市民查询时称不要太悲天悯人,但这未必真正回应到市民关注。他补充,一个好的政府要与市民要沟通,要有回应。他说,明白政府与特首不想打击公务员士气,但政府亦要多注重市民的士气。
政务司司长陈国基就三日辩论作总结时回应,谢伟俊提到议员的职责除了认同政府好的政策措施,也会向政府指出批评,他对此非常认同,但他对谢伟俊所指香港市民好像被遗弃的一群,并不是很认同。陈国基强调,改善民生是特区政府的最终目标。“我们坚信只要坚守深化改革、心系民生的理念,行政立法机关齐心协力,定能克服挑战,共创繁荣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