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痛饮食|姜茶纾缓?不能吃冰?中医解月经4迷思按4体质改善不适

撰文: NOW健康
出版:更新:

“你是不是吃太多冰的,月经才乱掉?”“多喝姜茶暖暖子宫,就不会经痛了!”这些话,你是不是也常听见?

月经不顺、经痛、周期紊乱,一直以来困扰著不少女性。但只要一提到月经异常,长辈们往往归咎于“宫寒”,于是姜汤、热敷、不吃冰就成了标准对策。但问题真的是这么单纯吗?中医到底是怎么看待月经不调的呢?今天带你一起来逐一破解这些常见的妇科迷思,帮助每位女性找回身体的节奏。

相关文章:【保暖食物】抵御寒冷天气要饮姜茶 有助缓解手脚冰冷预防感冒👇👇👇

+5

中医怎么看月经不调? 肝、脾、肾功能缺一不可

台湾中医师林雅莹指出,在中医的理论中,月经是“气血”在女性身体中正常运行的表现,与肝、脾、肾等3脏功能密切相关:

▸肝主疏泄、藏血:肝气畅通才能正常排卵与行经。肝气郁结则可能导致经期延迟、痛经或乳房胀痛、情绪波动等经前症候群。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会使气血不足,导致月经量少、颜色淡、疲倦乏力。
▸肾主生殖:肾精亏损则月经稀发、周期紊乱,常见于青春期或更年期女性,肾气虚则可能腰酸,经前水肿、经期淋漓不收。

月经乱不只因为宫寒!月经不调5大体质类型

所谓宫寒导致的月经不调,属寒气太重,中医在临床上称之为寒凝血瘀型。以下则为中医将月经不调归纳而成的5种体质类型。

▸寒凝血瘀型:小腹冷痛,热敷后通常可改善。经血暗紫、有血块,经期时手脚冰冷。
▸气滞血瘀型:情绪烦躁、乳房胀、经血有血块、经前腹痛。
▸气血虚弱型:月经量少、色淡、疲劳、头晕头痛、脸色苍白。
▸肝肾阴虚型:月经量少、鲜红、经期提前、伴有燥热、手脚心热。
▸湿热下注型:经血黏稠、有异味,分泌物多,私密处搔痒。

林雅莹提醒,不是每位女性都需要在经期期间或是结束后进补,有些人在进补后可能反而加重体内湿热、气滞,造成更多困扰。

相关文章:经期|经痛寒底便秘热底宜吃什么生果?橙梨提子分凉热吃对减经痛👇👇👇

+24

月经不能洗头、不能吃冰?破解4大月经迷思

迷思1:多喝姜茶就能缓解痛经?

部分正确。姜茶能温经散寒,对“寒凝型”经痛有效。但若是属于“湿热型”或是“阴虚型”,喝姜茶反而可能上火,导致经血过多、口干便秘。因此在喝姜茶之前要先了解自己的体质。

迷思2:月经来不能洗头?

并不绝对。古人担心头湿受寒影响气血运行。但现代人多半卫生条件较佳且生活便利,只要在洗头后马上吹干,同时注意保暖,月经来还是可以洗头。

迷思3:月经来不能吃冰?

视体质而定。寒性体质者(手脚冰冷、经痛、大块血块)在经前、经期中确实应忌口冰冷。热性体质者(症状便秘、烦躁)在经期间只要适量,不要吃太多冰凉的食物或饮品,一般来说还不至于会有大碍。重点在“适度”与“体质辨证”。

迷思4:经痛只能忍耐?

止痛药千万不要越吃越多!经痛是身体的警讯,应重视体质调整与潜在病因。若长期严重经痛、周期紊乱、血量异常,应尽早就医检查。 青春期或年轻人的原发性痛经,有时候是收缩太厉害,不一定真的是宫寒。提醒35至45岁的女性, 如果有经量过大或严重痛经的问题, 建议进一步检查是否有肌瘤或肌腺症的结构问题。

相关文章:补铁饮食|动物性铁质较植物性易被身体吸收?20种补铁食材排行榜👇👇👇

+16

缓解月经不适的3妙招 饮食、穴道按摩、调整作息

第1招:饮食养生 依体质而选

1. 寒凝血瘀型:可饮姜茶、桂圆红枣茶、羊肉汤等,避免冰品。
2. 气血虚弱型:可食红枣、枸杞、黑芝麻,四物汤则需依中医指示。
3. 湿热下注型:可饮薏仁水、绿豆汤、少吃油炸与辛辣。
4. 气滞血瘀型:可饮玫瑰花茶、吃山楂等、留意情绪压力释放。

第2招:穴道按摩 调经缓痛

1. 三阴交(脚踝内侧上方):调肝脾肾,妇科要穴。
2. 血海穴(膝盖内侧):活血化瘀,改善血块。
3. 关元穴(肚脐下3寸):补肾补气,调经止痛。

每日按压2至3次,每次2至3分钟,有助调理经期。

第3招:作息调整 顺势养身

1. 经期作息:经期避免熬夜与情绪起伏,多睡眠。
2. 腹部保暖:避免坐冷地或穿露脐装。
3. 适度运动:散步、瑜伽、八段锦等温和活动。

若出现以下情况,建议尽早咨询中医师或妇产科医师:经期间隔异常(小于21天或大于35天)、经血过多或过少、经痛难耐、非经期出血、疑似子宫肌瘤或多囊卵巢等妇科问题。林雅莹说,“寒气太重”并不是月经不顺的唯一原因,中医强调“辨证论治”,依据不同体质与生活习惯给予个别化调理建议。与其盲目避冰或进补,不如了解自己、聆听身体讯号,寻求专业协助,用中医的智慧呵护子宫。

延伸阅读:

心血管疾病高风险族群胆固醇要达标 中风、心梗不再来

眼睛干涩、疲劳别乱点眼药水! 选购眼药水5要点1次看

【本文获“NOW健康”授权转载。】

“本文内容反映原文作者的意见,并不代表《香港01》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