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村盆菜800年传承 由救落难皇帝到舌尖上的非遗 耗时3日为1食材
围村盆菜|源于香港、发迹于香港的盆菜,如今已成为香港人中秋、冬至及新年等重要节庆餐桌上的必备佳肴。这道拥有800年历史的传统菜式,最早可追溯至南宋末年。然而,新年吃盆菜的习惯,其实并非传统习俗,其流行竟是源于一个“美丽的误会”?
围村盆菜|非物质文化遗产+健力士世界纪录 拯救落难皇帝?
相传在南宋末年,宋帝赵昺为躲避元军追捕,一路南下逃至新界围村。村民为款待皇帝,便将家中所有仅有的食材层层叠叠地铺叠于木盆之中奉上。久经饥饿的宋帝赵昺尝后盛赞其为“天下最美味的佳肴”。自此,盆菜成为围村庆祝喜事的传统习俗,并代代相传。
盆菜在香港传承数百年,其独特的饮食文化意义深远,至今仍被完整保留。基于其重要的历史及文化价值,盆菜于2017年正式被列入首批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此外,香港广西社团总会更曾于2006年举行“世纪盆菜宴”,成功录得23,688人同时享用盆菜,刷新健力士世界纪录,见证了这项传统在香港的深厚根基。
围村盆菜|正宗盆菜有四季之分 打盆、食盆讲规矩
“食盆”是新界围村人进食盆菜的称呼。传统上,围村人只在春秋二祭、嫁娶满月、新居入伙、祠堂开光等重大日子,在祠堂内举办盆菜宴;而在清明节扫墓时,则有在山头吃盆菜的习俗,俗称“食山头”。
围村“食盆”,除了有丰富的历史底蕴,在形式和构造也比城市的盆菜复杂得多,连食材都十分巧究。正宗盆菜是“粗菜”,没有鲍参翅肚,只有萝卜猪皮,使用的食材更有季节之分,选用的必然是当季时令食材。冬天盆菜会以萝卜做底,炸生蚝做面;夏天盆菜则以笋虾做底,炸门鳝放面。
大厨会将食材层层放入盆中的工序称为“打盆”。传统围村“打盆”有著严格的规范,十层食材必须依序堆叠,从底层开始分别为:萝卜、猪皮、鱿鱼、豆腐卜、焖猪肉、鸡、肉丸、冬菇、虾、以及炸鱼或炸蚝。盆菜会以木桶盛载,享用时则需要由上而下逐层顺序吃,才能吃到盆菜的正宗传统风味。
围村盆菜|传统盆菜与新年划上等号 全是美丽的误会?
盆菜由传统习俗演变为普罗大众的节庆美食,则源于一个“美丽的误会”。1997年香港回归前夕,屏山邓氏族人在祠堂举办盆菜宴为母庆生,并邀请媒体参与,竟意外地引发了广泛关注,使“盆菜”一词在网络上迅速走红。
这股热潮甚至吸引了旅游发展局的关注,并促成了当年7月1日回归期间的“千人盆菜宴”,让盆菜一夜之间“上位”。自此,盆菜便不再限于围村传统,成为香港大时大节的代表性美食。
围村盆菜|耗时3日制作正宗盆菜 百年传承始终如一
一盆盆菜虽然价格不贵,其准备工序却需要耗时长达三日。首先,正宗的盆菜要以柴火烹煮,因此围村居民会花一天时间上山砍柴备用;次日则用于采购新鲜食材,并将鱿鱼、猪肉等食材浸泡入味;第三天则需耗费十多个小时,专注炮制盆菜的精髓——围头焖猪肉;直到宴席当天,才会重新烧柴火,逐一烹调其他食材与酱料,并进行“打盆”。
尽管现代科技已能简化许多制作步骤,仍有部分围村坚守传统,将正宗制法传承给后代,新界围村五大姓氏之首的屏山邓氏便是其中典范。屏山邓氏的传统盆菜制法遵循“传私不传外”的原则,父子相传的手艺至今已传至第四代,百年来始终如一地坚持著这份技艺,更开设了“屏山传统盆菜”餐厅,将这项珍贵的传统饮食文化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