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燃新|开拓与创新精神:从政策到校园深耕
撰文者﹕石嘉俊Marco Shek(教育燃新执行总监)
《2025 年施政报告》再次将“开拓与创新精神”点题,成为学与教的核心方向。《中学教育课程指引(分册二)》亦列明,各中学需将此精神系统化融入发展计划与课程。教育局强调,这并非单纯等同“创业”,而是要让学生在知识、共通能力、价值观与态度上全面装备,从而在不同岗位上能够承担风险、协作解难、把握机遇。
《2025 年施政报告》再次将“开拓与创新精神”点题,成为学与教的核心方向。《中学教育课程指引(分册二)》亦列明,各中学需将此精神系统化融入发展计划与课程。教育局强调,这并非单纯等同“创业”,而是要让学生在知识、共通能力、价值观与态度上全面装备,从而在不同岗位上能够承担风险、协作解难、把握机遇。
不过,从政策文本到校园落地,往往存在落差。学生要如何在真实学习中体验“创新”?教师又如何在日常教学中引导?这些问题,正是 教育燃新过去五年专注的探索。
第一阶段,我们尝试与几所中学及 HKU SPACE 合作,把创新精神教育转化为课程内容,并成功发展为高中应用学习(Applied Learning),让学生在系统化学习历程中培养创新能力。这一步,为“开拓与创新精神”奠定了一定的认受性。
到现阶段,我们进一步走进三所背景迥异的中学——有直资学校、津校,以及支援不同学习需要及非华语生的学校。透过长达两年半的教师赋能,我们与教师携手设计跨学科课堂,引入企业与 NGO 资源,支持学生在不同场景中实践创意思维,并相信创新精神教育其实并非“只属于某类学校”,而是每一种校情都能找到切入点。
放眼未来,香港的城市发展面对绿色转型、数字化及产业多元化,人才需求不再只看分数,而是看能否展现沟通、协作、创意思维与解难等共通能力。这些能力,正好与“开拓与创新精神”互相呼应。换言之,培育具备创新精神的青年,不单是教育课题,更是香港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
教育燃新的实践经验显示,推动创新精神需要三方面:一是跨学科学习设计,把创意思维与可持续发展、文化、社区等真实议题连结,而在项目式学习 (PBL) 中,容许学生有试错和反思的机会;二是建立教师专业社群,让老师成为学生探索的引路人;三是跨界连结,把企业、NGO、文化机构带进校园,让学习与社会现实接轨。
“开拓与创新精神”不是口号,而要透过课堂、项目为本学习历程去孕育。过去五年的研发和与学校的合作只是起点。我们希望未来有更多学校、教师与社会各界一同参与,让香港下一代真正具备迎向不确定性的勇气与能力。
撰文者简介
石嘉俊(Marco)现正于香港大学修读教育博士,此前获全额奖学金到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取得公共行政硕士学位。他拥有丰富的教育创新经验,长期致力于培训教师创新领袖及推动校本创新。Marco亦拥有跨国社会创新背景,曾于英国伦敦智库负责欧盟创新社群相关项目。现亦担任社企董事。
教育燃新(www.ednovators.org)于2015年创立,为一本地致力推动教育创变的慈善机 构。过去著力于教师创新领导力的培育、与跨界有心人共创并孵化创新理念、推动教育 创变,以装备下一代去回应未来世界的需求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