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内加尔学者多语教学方案获一丹奖 58万名学生阅读能力平均翻倍

撰文: 卢劲扬
出版:更新:

一丹奖基金会是于香港创立的国际慈善机构,自2016年起,每年均会举办一丹奖峰会及颁奖典礼。一丹奖设有两个奖项,即“一丹奖教育发展奖”及“一丹奖教育研究奖”,理念是连结学术研究及实践项目,推动教育进步。每位一丹奖得奖者均可以获得3,000万港元奖金,其中1,500万元为现金奖,另外1,500万元为不设限制用途的项目资金,以推动得奖者的工作项目。

现时非洲西部及中部多个国家,不少学生不论使用母语和非母语均面临听写读困难,其中在非洲法语系国家有超过90%的儿童到10岁仍然没有基础读写能力。今年“一丹奖教育研究奖”的得主为塞内加尔学者马马道(Mamadou Amadou Ly),他是“研究与教育发展协会”(ARED)的执行总监,研发出能广泛应用的多语教学方案,名为“学习共赢” 计划。在一年内,计划已经支援超过58万名塞内加尔学生,他们的音节与词汇阅读能力平均提升超过100%。

先掌握母语 再进入非母语双轨教学

塞内加尔学者马马道(Mamadou Amadou Ly)是2025年“一丹教育发展奖”得奖者 。(一丹奖基金会提供)

“学习共赢”计划使用创新的双语辅导教学方法,针对性协助有学习困难的学生。以塞内加尔的应用为例,教师先以学生熟悉的当地语言授课,待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能力后,再加入官方法语进行双轨教学。计划放弃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以参与式学习及游戏化教学为主导,再配合灵活的课室布局,从而做到因材施教,鼓励学生按自身进度学习。

计划的双语课程模式现已被塞内加尔教育部采纳,成为国家双语教学政策的基础,并为教师培训提供系统化的训练及指引,塞内加尔邻国包括毛里塔尼亚及冈比亚亦正支持计划在当地推行。另外,计划提供免费的教学资源,并透过开源出版,以不同当地语言制作与当地文化相关的教材,推动更多西非国家的教育发展,做到教育普及。

马马道的研究对香港教育同样有启示,例如现时香港有不少非华语学生,就可以应用“学习共赢”的教学方法,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语言障碍。

“个体为本模型”培养学生运算思维

美国西北大学洛林·莫顿学习科学、电脑科学及复杂系统教授维兰斯基(Uri Wilensky)是2025年“一丹教育研究奖”得奖者。(一丹奖基金会提供)

同届的“一丹奖教育发展奖”则由美国西北大学洛林·莫顿学习科学、电脑科学及复杂系统教授维兰斯基(Uri Wilensky),凭其在“个体为本模型(Agent-Based Modeling)”方面的研究获得。研究促进了不同学习领域之间的知识互动,有助培养学生的运算思维。

个体为本模型是可以用于理解不同大规模系统的方法,了解大规模现象如交通堵塞、气候变化和疫情传播等如何演变而来。系统由多个“个体”(Agents)组成,模型就像是一个“虚拟实验室”,设定角色和规则后,观察“个体”互动产生的结果,特别是大规模现象。

维兰斯基亦免费开源工具“NetLogo”,使用者可以探索与构建模型,以观察个体之间的互动行为如何演变成大规模的现象或影响整体模式。模型亦可用于多个领域的研究,包括化学、生物学、物理学、生态学、社会学、考古学,以至是模拟城市规划、气候变化、疫情扩散等,促进跨学科和领域合作。现在,维兰斯基已经与美国芝加哥公共卫生局合作,运用当地数据建模,探索处理病毒感染的最佳策略,以实证引导公共卫生政策制策投放资源。

接逾400份提名 项目资金设有监管机制

一丹奖基金会秘书长区天伦。(一丹奖基金会提供)

一丹奖基金会秘书长区天伦表示,本届一丹奖收到超过400份提名,其中“发展奖”的提名数字略多于“研究奖”。历届一丹奖提名来自超过150个国家或地区,得奖者项目在全球超过50个国家或地区推行。被问到一丹奖从创办至今都没有香港代表获奖,区天伦解释指,一丹奖面向全球竞争激烈,强调基金会希望全球各个地方都可以有更多提名,而非只针对香港。

一丹奖是全球奖金最丰厚的教育奖项。区天伦提到,基金会颁发给得奖者的项目资金设有监督机制,确保资金得到善用,得奖者须每半年提交报告,基金会亦会对收款机构进行尽职审查。

“一丹奖峰会”于每年12月举行,为教育界提供交流平台。区天伦指出,今年峰会规模将会扩大,已经邀请来自25个不同国家或地方,超过50位嘉宾参加,当中不乏重量级人物如韩国前副总理兼教育部长李周浩及哈萨克斯坦科学与高等教育部长。基金会期望,峰会有助将全球议题及顶尖人才带到香港,创造与本地教育界互动的机会,助力香港发展成“国际教育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