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燃新|由汤匙喂食至赋能和自主学习
撰文者:黄英琦Ada Wong(教育燃新主席)
自9月开学后,听到了不少典型故事,离不开家长、老师、孩子在这个复杂的学与教关系中对“学习”的理解。
有家长近乎盲目的迎合催谷式教育,一年级的小朋友补习到晚上8时,仍未能完成功课,孩子一边哭一边说“我唔识”。面对默书和测验,家长严阵以待,周末陪孩子在家中加码操练,但花的时间越多,却未能迎来高分的结果,整家人齐齐崩溃。
可是,要减少操练,家长又不放心。当有小学开明的认为默书没有太高的学习成效,该校老师反而期待同学在作文时能把词汇融会贯通,于是大胆取消默书,加强阅读课,又利用游戏认字和串字,发现孩子成绩不仅能维持,学习兴趣更浓厚。这做法迎来网上的负评,但我会全力支持这学校的创变!
虎妈虎爸难服侍,太多活动教学就会说课室秩序混乱,小朋友“学唔到嘢”,有心的happy school被认为是成绩差。家长心内视12年学习为一条只向上的直线,唯一指标就是要高分,入读心仪大学。可是,大家都明白,被催谷的孩子进大学后会迷惘,不适应自主学习环境,失去自信,甚至有情绪问题。
我的困惑是,家长何时才明白,为孩子赋能 (empowerment),才是其最重要的责任?
一百多年前,美国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提出的 learning by doing和体验式学习,是我对教育初心。他的理论放进当代框架仍非常有力。杜威认为真正的教育来自经验,教育的本质是成长,必定要与生活结合,从“做中学”的孩子,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在荷兰,我参观过大致跟随杜威理论的学校,眼见孩子在课程上有选择,不是放弃语文、数学和科学等“学术”科目,而是把理论和知识融合到“做中学”。当日,香港的老师看到高小学生在设计一艘船,熟练的把木条锯短,都“O晒嘴”,觉得不可思议。这学生事前要做好研究,要画图和计数,你猜这是跨越多少学科的全方位学习?
最近我在社区发展的论述中理解“服务”与“赋能”的分别。“服务”就是社福机构天天在做的,例如为长者提供联谊或健康活动。但面对高龄社区,互动总不能停留在被动服务的层次,而是要提升长者的自主性和自信心,让他们掌握生活,成为自己生活的主角。赋能就是尊重其意愿,例如让他们学习护理的知识,并在社区中建立支持的系统。
噢,这套论述不也是自主学习,也非常的杜威呢。原来从小朋友至老朋友都要被赋能,有好奇心和自学,才能主动面对自身和环境的改变,保持韧性。
当我们不再等待有人递上汤匙喂食,才是“最高境界”,对吗?这年代千变万化,你以为这汤匙充满营养?对不起,可能是“空匙”而已,但习惯了张开口,已感觉不到原来是空匙了,这才是最大的隐忧。
撰文者简介
黄英琦太平绅士身兼数职,除了是一位香港执业律师,更是创意教育推动者、文化倡议者及社会创新者。
本著教育创新和创意公民社会的理念,黄英琦创立了香港兆基创意书院,为香港首所推动创意教育,培育香港新一代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学校。
自2016年,以教育燃新董事的身分,黄英琦推动及设计了《赛马会教师社工创新力量》的创新教师计划,培育老师的创新能力及实践创新教育方案。
教育燃新(www.ednovators.org)于2015年创立,为一本地致力推动教育创变的慈善机构。过去著力于教师创新领导力的培育、与跨界有心人共创并孵化创新理念、推动教育创变,以装备下一代去回应未来世界的需求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