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无网通讯不是新技术 卫星与蜂窝网互补 成户外探险救命符?

撰文: 中关村在线
出版:更新:

近两年,随著手机直连卫星技术日趋成熟,以及消费级卫星电话功能陆续商业化,手机通信终于不再局限于蜂窝网络,无网通信概念也愈发流行。

不过,除了卫星通信外,厂商亦在探索新的网络通讯方式。例如去年10月,vivo发布X200系列手机,首发“烽火台”公里级无网通讯技术,实现在无网无信号环境下,点对点、远距离通讯,支援SOS文字广播、一对一语音/文字对讲、地图位置显示等功能,官方指对讲距离可达2公里,广播距离可达4公里。

小米15星辰无网通,没有互联网讯号也可以通话。(小米澎湃OS官微)

紧接其后,小米15系列推出“小米星辰无网通”,支援半径3.5公里内完全无网双向通话,亦支援mesh组网。而在其后的红米K80系列中,K80 Pro更将无网通讯距离提升至6公里。事实上,除了vivo和小米外,OPPO亦曾展示过类似的无网通信技术,只是并未大规模应用在手机上。那么,所谓的“无网通信”到底是什么技术?与我们常用的蜂窝通讯、卫星通讯有哪些分别?又适用于哪些场景?今日就来探讨一下。

不是“黑科技”,而是“老技术”

首先要明确一个核心认知:“公里级无网通讯”并非新技术,而是对现有短距离无线通讯技术的优化与组合。其核心逻辑是,不依赖任何外部网络基础设施(基站、Wi-Fi、卫星),让手机之间直接通讯。

“公里级无网通讯”的核心逻辑是,不依赖任何外部互联网基础设施(基站、Wi-Fi、卫星),让手机之间直接通讯。(中关村在线提供)

其技术基础主要来自两类成熟方案的结合:

1. 大家熟悉的蓝牙技术。传统蓝牙覆盖范围仅约10米,而厂商透过Long Range技术,将信号传输距离拉长至数百米;

2. 物联网领域常用的LoRa技术,这种低功耗、长距离的无线方案,在开阔环境下本身就能实现数公里传输,缺点是速率慢、仅支援小数据量。

“对讲机”功能提供无网环境下与附近设备短距离通信服务,支持与附近对讲机设备一对一语音/文字对讲、向附近对讲机设备发送SOS求救消息。(VIVO官网)

手机厂商所做的,就是将两者的优势结合:用蓝牙负责设备间的快速连接与控制,用LoRa负责远距离的数据传输(文字、语音),最终实现“公里级”的通讯效果。简单来说,它就像把手机变成“对讲机”,即使不插SIM卡、没有网络支援,只要两台手机都支援该技术,就能在无网环境下点对点聊天、发定位。

不做替代,只做互补

那么,有了这种无网通讯,还需要蜂窝网络和卫星通讯吗?答案是否定的。

先看其与蜂窝通讯的分别:我们日常使用的5G、4G属于蜂窝通讯,它依赖基站传输信号,手机透过基站接入网络,可支援高速数据传输(如刷影片、下载档案),还能同时容纳成千上万台设备联网。而无网通讯完全不需基站,靠手机直接互联,但缺点也很明显:覆盖范围仅几公里、速率慢,同时连接的设备数量亦有限。

无网通讯完全不用基站,靠手机直接互联,但缺点很明显:覆盖范围仅几公里,速率慢,同时连接的设备数量也有限。(中关村在线提供)

再看其与卫星通讯的分别:卫星通讯的优势是“覆盖广”,透过天上的卫星,能将信号传送到偏远山区、海洋等没有基站的地方,但仍需依赖卫星终端;同时,卫星通信受环境影响大,且成本高,卫星通话、发资讯通常按条收费。无网通讯不需对准卫星,成本几乎为零,但覆盖范围远不及卫星,且中间不能有太厚的障碍物。

总结来说,蜂窝通讯是“日常主力”,卫星通讯是“极端环境备用”,无网通讯则是“应急补充”,负责在无网但有其他支援设备的场景下临时通讯。三者各有侧重,没有谁能替代谁。

蜂窝通讯是“日常主力”,卫星通讯是“极端环境备用”,无网通讯则是“应急补充”,负责在无网但有其他支援设备的场景下临时通讯(pexels)

最后

整体而言,手机厂商推出无网通讯功能,本质是为用户增加一种“无网环境下的应急选择”,与卫星通信一样,平时用不上,但关键时刻能救命。

未来,这项技术要普及,还需解决两个核心问题:一是行业统一标准,让不同品牌的手机能互联互通;二是进一步优化技术,例如提升复杂环境下的信号稳定性、增加更多功能。

对普通用户来说,若你经常参加户外探险,或生活在自然灾害多发地区,那么支援无网通讯的手机会是不错的选择;但如果只是日常在城市中使用,这项功能基本派不上用场。

延伸阅读:最新旗舰手机要来了 三星、小米、vivo、OPPO哪款最值得期待?(点击连结看全文)

+8

【本文获“中关村在线”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