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家电看似实用 结果沦为摆设 面包机、气炸锅都上榜?
五大家电看似实用,结果沦为摆设|小家电常常以“懒人神器”、“健康必备”等口号大肆宣传,成功吸引不少消费者趁优惠期冲动入手。然而,热潮过后,不少人却发现这些看似实用的家电,实际使用次数屈指可数,最终沦为占空间的装饰品,以下五大不实用家电,买前记得三思!
榨汁机:清洁噩梦
榨汁机曾一度被视为健康生活的象征。商家主打“现榨果汁最有营养”,不少人为此跃跃欲试。然而实际使用后,失望往往大于惊喜。要榨出一杯纯橙汁,可能得用上三至四个橙,成本并不低。更关键的是,榨汁过程中果渣被过滤掉,膳食纤维随之流失,营养成分反而不如直接吃水果。
真正令人大倒胃口的,是清洁问题。榨汁机的刀片、滤网和杯体结构复杂,残渣极易卡在缝隙中,若清洗不及时,极易滋生细菌。对上班族而言,早上花五分钟榨汁、花十五分钟清洁,实在得不偿失。结果,多数人用过几次后便收进柜底,成为“健康幻觉”的见证。
面包机:整几次后不如落街买
“在家也能当面包师傅”,宣称可轻松制作无添加、健康又香气扑鼻的自家面包。但现实却没那么美好。要做出外形漂亮、口感松软的面包,需要精准控制温度、湿度与比例。稍有不慎,就会出现面包塌陷、过硬、或味道酸怪的情况。
更麻烦的是时间问题。从搅拌、发酵到烘焙,一个完整流程动辄三、四小时;即使预约功能能稍微省事,仍难敌一趟到面包店的便利。最终多数人只用过几次便放弃,因为市售面包更便宜、更多样,口感也难以超越自制版本。加上面包机体积庞大,对香港常见的小厨房而言,更是一种奢侈的占位。
入门级气炸锅不好用
“无油炸”的气炸锅曾掀起一波风潮,标榜少油低脂、快速烹饪,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台。然而事实上,不少入门型号的气炸锅控温不准,温度忽高忽低,容易导致食物外焦内生。例如烤鸡翼,一面焦黑、另一面未熟,是常见灾难。
更甚者,低价气炸锅的容量普遍偏小,一次只能烹调少量食物,不适合家庭聚餐使用。加上加热管设计不均,食物常出现“半生熟”情况。虽然高阶型号能改善问题,但价格动辄上千港元,实际性价比并不理想。清洁亦是一大烦恼——炸篮油污顽固难除,用几次后便失去耐性。许多人最终把气炸锅移到储物柜上层,变成“厨房装饰”。
养生壶:功能多不等于实用
在注重健康养生的年代,养生壶几乎成为“送礼自用两相宜”的代表。商家声称它能煮茶、煲汤、炖燕窝、熬粥,一壶多用。然而实际体验却让人怀疑其真正用途。由于功率较低,煮沸速度缓慢,一壶水常要等上十多分钟。煮茶时茶味淡薄,煲汤则味道平平,煮粥更容易糊底。
不少人购入后发现,最常用的功能仍然只是“煮水”。更尴尬的是,壶身玻璃透明虽美观,却极易留下茶垢与汤渍,长期使用后难以清洁。于是,原本寄望于“健康生活”的养生壶,也往往成为厨房角落的“高级电热水壶”。
除螨机:心理安慰多于实效
随着过敏与呼吸问题备受关注,除螨机近年也成为热门家电之一。广告中强调它能有效清除尘螨与尸体,改善睡眠品质。然而,实际效果却远不如想像。尘螨多数藏于床垫与布料深层,家用除螨机主要靠拍打与吸尘,难以深入纤维。即使表层清洁干净,深层螨虫仍完好无损。
此外,除螨机价格从数百至上千元不等,低价款吸力不足、高价款性价比低,实际使用频率往往随时间递减。多数人使用一两次后便嫌麻烦,最终搁置一旁。对一般家庭而言,定期晾晒被褥、勤换床单,已足以达到相似效果,毋须额外添置昂贵设备。
购买前先想清楚:实际需求最重要
不少港人购买小家电的心态是“有备无患”,看到新品就想试,尤其在节日优惠或直播推销时更容易冲动下单。然而,小家电的实用性往往取决于生活习惯。若本身不常做早餐,面包机自然用不著;若家中人口少,气炸锅容量再大也显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