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叉真系会伤电?六个月500次充电实测结果:跌电其实另有原因

撰文: 陈锦洪
出版:更新:

“快充会加速电池老化”这个说法,网上争论多年。有用家坚信高功率充电等同高温高压,久而久之必然损耗严重,但到底影响多大呢?近期YouTube@HTX Studio 进行为期六个月、合共五百次的完整充放电实验,对比快充与慢充、全循环与区间充电、iPhone 与 Android 的差异,并辅以静置测试作对照,结果显示,快充对电池续航力的影响其实有限。

研究团队挑选六部同型号的 iPhone 12 作测试机,先以精密仪器量度初始可用容量,确保基线一致,再分为快充与慢充两组,透过自家开发的自动放电软件将电量由 100% 持续耗至约5%,随即回充至满格,如此往返记为一个完整循环。如此操作一共进行五百次,对应一般重度用户约一年半至两年的使用量。

在 iPhone 之外,实测亦纳入 Android 手机,以同一款机种分别在超高功率(例如 120W)与低功率(如 18W)条件下,重复同样的自动化循环。另外,研究人员亦设计另一组流程:把电量由八十放至三十,再以指定功率补回八十,如此往返视作半个循环,从而检视区间控制对老化曲线的实益。

iPhone 的结果:快充与慢充,差距小得近乎可忽略

当五百次完整循环结束,把所有测试机拆机重新量度容量后,iPhone 组别呈现的结论相当直白:慢充组的容量下降约 11.8%,快充组约 12.3%,两者相差仅半个百分点。就实际体感而言,这样的差距极难被察觉。换言之,在可控的温度与充电管理曲线之下,快充本身并没有显著加速化学退化。

Android 的结果:超高功率不等于高损耗

更出乎意料的是 Android 的数据。慢充组的容量下降约 8.8%,快充组约 8.5%,反而还低 0.3%,所谓“快充=伤电”的等号并不成立。对用家来说,能否在短时间内补回可用电量,与长期健康之间并非必然对立,关键在于系统设计是否让电池长时间处于高温与高压的重叠区域。

维持30%~80%电量确有裨益,但效益有限

在相同循环数下,iPhone 以区间方式运作,衰退幅度约少4%;Android 约少2%。这代表维持较低的电压上限、避免深度放电,确实能让电池处于更温和的工作带,减少固态电解质界面(SEI)层的增厚速度。然而,幅度并没有想像中巨大。倘若为了这数个百分点而大幅牺牲便利性,对大多数人而言并不划算。更务实的准则是,在不影响生活的前提下,尽量避免长时间压在百分之百并持续高温,即可捕捉大部分好处。

真正的凶手:高温环境与循环总量

实测发现电量大跌的主因有二:其一,循环总量越多,容量递减越明显,这是材料疲劳与 SEI 逐步增厚的必然结果。其二,任何行为只要导致电池长时间处于高温,都会把衰退加速,包括边玩边充、在烈日下导航与无线充电盘上长时间维持高功率补能。

最好的充电方式,是不必为充电烦恼

把这场六个月、五百次循环的实测拉回生活现场,答案其实很简单。快充本身并非电池健康的主要威胁;真正影响寿命的,是累积了多少循环,以及电池在过程中忍受了多少热。区间充电确有些微帮助,但并不足以为此牺牲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