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城仅高7.8米为何能防御外族?历史学家揭3个“真正用途”

撰文: 风传媒
出版:更新:

古代帝王为阻挡北方民族掠夺中原,而大举修建万里长城,自春秋时期开始建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其中,以秦始皇建造的秦长城规模最大,在修筑期间动用了30万人,到了明朝,历经了二十次大规模修建,才有现在我们所见到的明长城。

长城(Unsplash@Max van den Oetelaar)

不过,长城的高度只有7.8米,打仗的时候匈奴根本可以轻松翻过来,究竟能挡住什么?对此,中国历史学者揭秘3大真实用途。

古代长城高度仅7.8米,为何可以防御外族2千年?

点图放大阅读长城能防御外族两千年的原因:

+8

古代长城高度仅7.8米,为何可以防御外族2千年?

长城建造时,以“因地形,具显制塞”的基本法则构筑,利用了地理天险御敌,不仅可以节省建筑材料,更有利于防守,因此,中国历史学者纪连海指出,长城虽然仅仅只有7.8米,但主要不是用来阻挡敌人的,游牧民族自古以马为伴,打仗时,人可以轻松靠梯子、绳索翻墙,不过,战马再怎么厉害,也无法翻越城墙,再者,游牧民族转徙不定,后期更有帐棚、车马,由此可知,长城防的并不是人,而是战马。

第二,长城体系中设有大量烽火台,作为传递情报的系统,遇到敌人突袭时,则在白天施烟,夜间点火,有预警的功能,如此一来,有敌情便可迅速传递到军事中枢部门。

最后则是防止走私,游牧民族没有盐、铁等稀有物品,因此,中原商人便会透过长城上的关口与他们进行买卖贸易,朝廷还能从中向商人们收取高额税赋,增加国库收入。

相关文章:古代皇帝想临幸 妃嫔月经来了怎办?3种聪明解决法免“冲红灯”

+18

【本文经《风传媒》授权转载,原文:古代长城高度仅7.8公尺,为何可以防御外族2千年?背后3大真实用途曝光,难怪匈奴打不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