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为何规定嫡长子继位 唯独清朝却争崩头?揭2大重要因素
撰文: 风传媒
出版:更新:
在古代封建社会,历代皇帝通常使用嫡长子继承制来决定继承人。
不过嫡长子只是一种身分地位的象征,并不能代表品德和治国能力,为何他们会坚持皇位只能由嫡长子继承,而不是选贤与能呢?背后隐含了2个重要的政治因素。
古代皇帝孩子超多,为何一定要由嫡长子继位?(01制图)
嫡长子之所以为“嫡”有实际原因:
+13
根据《艺述史》报导,封建时代的皇室嫡长子就算花天酒地、不学无术,还是很有可能登上皇位,就像晋朝嫡长子司马衷普遍被认定智力不高,但依然顺利登基,史称“晋惠帝”,明末清初的政治思想家王夫之更曾评论“惠帝之愚,古今无匹,国因以亡”;而明成祖朱棣的嫡长子朱高炽有腿部残疾,走路需要旁人搀扶,同样坐上皇帝高位。
但建立起这样的制度并非因古人昏庸,古代会采取立嫡不立贤,背后关乎2个重要因素,首先,封建时代已经建立起完整的官僚系统,在明朝以前,中央集权的状况并不严重,就算脱离统治者的决策也能够正常运作,所以嫡长子继承制不是论继任者的治理能力来决定,目的是为了维持国家系统的稳定,制定出统一的标准就能避免斗争。
其次是嫡长子之所以为“嫡”,正是因为他的母族家世背景比较好,背后有权势、财力的靠山支持,这也是实力的一部份,同时还能有效避免家庭间的斗争,维护皇室内部稳定。
但是为何传承了千百年的嫡长子继承制,到了清朝就形同虚设呢?其实是因为清朝初期,宗室就展现出了强大的力量,例如努尔哈赤的弟弟就是他的好帮手。清朝统治者需要宗室的协助,所以不像前朝一样拒绝宗室参政,最后造就一群有能力的儿子互相争夺皇位,最有名的就是康熙时期的“九龙夺嫡”事件,而事实上,在清朝长远的历史中,成功即位的嫡长子只有道光皇帝一人。
相关文章:古代皇帝想临幸 妃嫔月经来了怎办?3种聪明解决法免“冲红灯”
+18
【本文经《风传媒》授权转载,原文:古代皇帝孩子超多,为何一定要由嫡长子继位?电视剧没演的2大内幕,绝非因长幼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