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研究分析小行星“龙宫”岩石 发现母体曾存在冰 长达10亿年
撰文: 联合早报
出版:更新:
日本科学家指出,对来自小行星“龙宫”(Ryugu,リュウグウ)采集的岩石样本进行分析后发现,母天体上曾长期存在冰态水,存续时间超过10亿年。
新华社报道,东京大学与海洋研究开发机构(JAMSTEC)等周四(9月11日)发表联合公报称,这一发现为揭示碳质小行星的化学演化、轨道迁移及地球水的起源提供关键线索。相关成果已发表于最新一期英国《自然》(Nature)杂志。
学界普遍认为,原始碳质小行星由冰、有机物和矿物尘埃聚合而成,约在45.6亿年前诞生于太阳系外缘,部分随后迁移至内侧,将水与碳等物质带到地球。至今,碳质小行星的碎片仍以陨石的形式坠落地球。
“龙宫”由日本“隼鸟2”号探测器完成探测与取样,其直径约1公里,由更大母天体在撞击中解体后,碎片重新聚集而成。
此前研究发现,碳质小行星在形成数百万年间,冰融化后与岩石反应生成含水矿物,因此现存样本中的水几乎全部以羟基(又称氢氧基)形式存在。但科学界一直不清楚:在含水矿物之外,冰态水究竟在碳质小行星上存在了多久,又是如何消失的?
在本项研究中,东京大学领衔的国际团队通过分析镥、铪同位素,对“龙宫”样本及六块碳质陨石展开研究。结果显示,其母天体上的冰存续超过10亿年,并在天体撞击时融化并释放。
研究表明,除了含水矿物外,碳质小行星也可能通过冰态水为地球带来水分,其含水量可达自身质量的20%至30%,相当于此前估算的两到三倍。
不过,围绕碳质小行星水的来源与演化仍有诸多未解之谜,有待后续研究进一步探索。
本文获《联合早报》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