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台前台长岑智明不认同分区黑雨建议 定点定量预报暂不可能

撰文: 石国威
出版:更新:

天文台今年已发五次黑色暴雨警告信号,打破一年内黑雨生效次数纪录。香港天文台前台长、科技大学客席教授岑智明等今日(25日)在报章撰文称,香港山多、地形复杂,而现今最先进的业务电脑物理模型精度,仍然未能准确分析复杂的地形,正香港暴雨难测的主因。

文章指,能够在未来一至两小时比较准确预测大雨的“临近预报系统”仍然是现今气象当局的基本预警手段,而“定点定量”的大雨预报、例如明天早上7至9时会否香港广泛地区出现100毫米雨量,技术上仍然是不可能。

对于有评论建议港府考虑把暴雨警告分区化,文章指很多市民上班上学需要跨区,政府如何能够就各区不断变化的暴雨情况,制定一套简单的停工停课安排:“如果只是荃湾、葵青和沙田3区黑雨,主要干道被水浸堵塞,我们是否应该要求居住于元朗、屯门、北区或大埔的市民,跨区往九龙或港岛上班?”

▼8月14日早上 天文台在返工时间发出黑色暴雨警告▼

天文台前台长岑智明8月25日在报章撰文称,南海上空的气象观测,尤其水气和风的垂直变化,仍然缺乏。(资料图片/卢翊铭摄)

将研大气环流是否改变引致近年在8、9 月出现类似春季梅雨槽的大雨

岑智明今日与科技大学环境及可持续发展学部主任及讲座教授刘启汉在《明报》撰文称,连场暴雨除了归咎西南气流异常活跃之外,气候变化令大气层水气增加,雨愈下愈大也是重要原因,他们亦怀疑也计划研究,大气环流是否也受气候变化影响而改变,引致近年在8、9 月之间出现类似春季梅雨槽的大雨形势。

文章指,于气候变化愈演愈烈情况下,近期有不少传媒都讨论如何加强预警和应急等机制,而文章指出,最近发生的5次黑色暴雨,尽管对社会运作造成了一些干扰,但相对轻微的程度表明,香港排水和水浸管理系统总体上表现良好,防止了出现更严重情况。

▼8月5日 黑色暴雨警告生效11小时▼

+5
+10

文章又指留意到传媒就气候变化评估和黑色暴雨警告的讨论,出现了一些偏差或误解,他们希望在这里提供一些科学意见,给相关决策和持份者参考。

当中,对于有个别学者指出,政府所采用的气候变化评估数据已经过时,他们对此评论不敢苟同,原因是香港天文台目前所公布的数据,是基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AR6)的权威数据。

未有充分理据改用海平面上升幅度作应对气候变化基础

同时,该学者建议政府采用更为极端的海平面上升幅度(在本世纪末升高超过两米),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但岑智明在文中认为,目前还未有充分理据做这个重大决定,包括政府必须在基建开支与减低风险之间,取得适当平衡。

▼8月2日 黑色暴雨警告再度生效▼

+4

至于有评论指黑雨趋频密,反映极端天气成新常态,当局有必要检讨现行警示机制是否仍合时宜,并且引用内地的暴雨警告系统,尤其是参考深圳的分区暴雨警告,并建议港政府考虑把暴雨警告分区化,以减低对市民的影响。

岑智明等撰文:深圳虽采分区暴雨警告 惟停工停课措施适用于全市

文章指,虽然深圳采取分区暴雨警告,但停工停课等紧急防御措施,仍然适用于全市。毕竟,很多市民上班上学都需要跨区,政府如何能够就各区不断变化的暴雨情况,制定一套简单、容易理解的停工停课安排?

反问:如只有3区黑雨但主要干道水浸 应否要求其他市民跨区上班?

试想:“如果只是荃湾、葵青和沙田3区黑雨,主要干道被水浸堵塞,我们是否应该要求居住于元朗、屯门、北区或大埔的市民,跨区往九龙或港岛上班?”

文章又指,能够在未来一至两小时比较准确预测大雨的“临近预报系统”仍然是现今气象当局的基本预警手段,而“定点定量”的大雨预报、例如明天早上7至9时会否香港广泛地区出现100毫米雨量,技术上仍然是不可能。

+18
天文台前台长岑智明不认同分区黑雨建议 定点定量预报暂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