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十五年 前海蜕变|落实制度创新产业协同 深港合作成湾区引擎
回顾2010年至2025年的发展,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前海合作区)已走过十五年的历程。其核心定位始终明确——“依托香港、服务香港”,目标是在“一国两制”框架下先行先试,服务香港的“三中心一高地”建设。作为国家级的发展平台,前海的任务是在制度、产业及民生层面,为香港的发展提供实际支持及新的空间。
核心策略:制度衔接与专业互认
针对深港两地在制度上的差异,前海的核心任务之一,便是率先推动规则衔接。其中,法律领域的进展尤为关键。前海率先落实“港资港法”及“港资港仲裁”,允许在区内注册的港资企业,可选择以香港法律解决合约争议,这为港商在内地营运提供了熟悉的法律环境和保障。
同时,前海扩大了对香港专业资格的认可范围。目前,已有26类港澳专业人士(涵盖建筑、税务、规划等领域),只需经过备案或登记程序,即可在前海便利执业,为香港专业人士到内地发展提供直接渠道。
此外,前海与香港机构共同制定了多项跨境标准,例如中国首个国际医院评审标准、首个深港互认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并引入香港的工程建设管理模式。这些举措旨在将香港的专业标准应用于内地市场,促进两地行业融合。
发展实效:产业与民生融合
自2021年实施“扩区”后,前海的发展步伐加快。数据显示,2024年,前海合作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08.8亿元,是2021年扩区当年的1.7倍。在这些经济数据的背后,是港人港企的广泛参与。
为支持香港青年创业及创科企业发展,创新推出“1510”计划,包括1元创新坊、5亿元资金扶持、10万㎡产业空间等举措,截至2025年7月31日,在园团队达535家,累计培育孵化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9家。在民生配套方面,区内已开办9家国际学校,其中港籍学生人数达2,200名,占比为40%,显示出一个具备港式元素的生活社区正在形成。
在香港的支柱产业金融领域,前海同样发挥著重要作用。官方推出的“金融支持前海30条”政策中,超过九成已经落地,促成了全国首家“双牌照”银行等多个首创性金融机构的设立。截至目前,前海自由贸易(FT)帐户的跨境收支总额已达1.15万亿元,为香港的离岸人民币业务提供了支持。
制度创新成果:优化营商与法律环境
前海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旨在打造一个全面深化改革的试验平台。其“前海模式”已连续四年蝉联全国自贸区制度创新指数榜首。在一众成果之中,与香港联手优化法律服务环境的成效尤为显著。目前,深港国际法务区已聚集了262家法律服务机构,成为内地法律服务资源较为集中的区域之一。深圳国际仲裁院的业务量亦反映了其国际地位的提升,其2024年受理的案件争议金额达1,423亿元,位居全球前三,使深圳成为国际商事仲裁的重要选择地之一。
在数字经济领域,前海在数据跨境流动方面进行了探索,建立了“深港资料跨境安全便捷通道”,并率先在医疗和学历认证等领域,实现了特定数据在安全前提下的双向跨境流动。
未来规划:深化合作 提升功能定位
展望未来,前海的规划将继续围绕“深港合作”这一主线。根据规划,前海将进一步在规则衔接和机制对接上寻求突破,并以企业研发中心为重点,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目标是建设成一个具备较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和创新策源能力的高品质发展引擎,以期能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发展大局。
发掘前海魅力 焦点活动预告
8月26日开始,前海将举办多项大型活动,大众不妨前来参与,亲身体验前海作为深港合作前沿的发展活力与独特魅力。当天,区内将有两大重点项目登场,分别是于前海国际人才创新交流中心举行的“2025世界算力网大会”开幕式及主论坛,以及全国最大书城湾区之眼的内部试营运。紧接著在8月27日,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5号楼将举行国际人才创新交流中心的启用仪式。此外,备受期待的前海冰雪世界预计在今年第田四季投入营运,而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闭幕式亦计划于年内在深圳前海举行。
(资料及相片由客户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