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外劳|建造商会指业界出现工人“错配” 倡推动培训多技傍身
停止输入外劳近期成为社会热门议题。香港建造商会今日(3日)指出,现时建筑行业1.2万个输入外劳名额,用了约8,000个,商会指因新科技及建筑方法改变,目前业界工人出现“错配”情况,如搭金属棚人手不足、搭竹棚工人则开工不足,又或仍欠烧焊工人、但钉板工人则供过于求。商会指“起楼同起桥起路唔同”,呼吁工人上培训课程,学多两三项技能。
建造商会指出,目前私楼每平方呎建筑成本要五六千元,业界需思考如何减省成本,其中一个出路是考虑接受中国标准,而非维持目前英国标准,认为同样达所需要求,好处是可使用成本更低内地建材。
目前楼市不振,私楼项目减少,今年已有至少两间大建筑商结业。香港建造商会指出,下半年情况仍不乐观,除了新项目减少,另发展商蚀钱卖楼,建造商担心发展商拖工程费,甚至支付不到,到时追究困难,因发展商都是就每项目成立一间一元注册公司,建造商无法追讨完成项目可得的10%保固金。由于净利率(Net profit margin)一般不多于5%, 建造商一定蚀本。
商会指,虽然银行未有催逼提早还贷,但也不会轻易批出新贷款,建造商现金流大受影响,导致出粮延迟,有些建造商需动用内部资源顶住,如股东抵押自己物业借钱。如建造商倒闭,分包商可能收不足全额费用。
商会指今年公营部份如公屋及公务工程项目,总额仍有约1,000亿元,算是不错,但始终与私营不同。私营项目缺少下,首当其冲是则师楼,可能出现人手收缩。
商会指“起楼同起桥起路唔同”,所需工人不同。即使起住宅,私楼及公营房屋对工人的需求也不同,如私楼会聘髹漆工人髹油,公营房屋则需要专人控制髹漆机械人。
对于应否叫停输入外劳,建造商会指出,现时建筑行业1.2万个输入外劳名额,用了约三分之二。部份工种仍人手不足,如烧焊工人、搭金属棚工人等。
商会指出,政府项目愈来愈多规定要转用金属棚,但本地师傅过往主要搭竹棚,两者技术不同;同样钉板工人供过于求,但业界欠烧焊工人。商会认为目前出现“错配”现象,单是停止输入外劳,也未必可令失业地盘工人就业。
本港建造工种有百项,香港建造学院提供培训课程予有兴趣人士修读,可获资助三分二费用,数十小时课程约需自付4,000元。商会指局部资助是为免出现“职业学生”,不过确有些人碍于学费而不报读,影响转工,这问题要思考如何处理。
商会促建筑工人需要多学两三种技能傍身,以应付转变。
另外商会提到,一直与政府及建造业议会就工人工时的情况保持沟通。目前本地工人在遵守既定工时(即朝八晚六)的自律性普遍较低,其中部分工种如钉板、扎铁等自律情况较好,而泥水、装修等工种的表现则未如理想。
商会称理解单靠工人自律难以有效管理工时,而这行辛苦,要做足10小时“不人道”,故建议承建商及业主先积极改善工作环境,共同订立一套获业界共识的工时标准,并同时改善工作设备及环境,如冷气背心、放制冰机、冲凉设备,冷气背心每件约300元,十分宁静。
商会认为除输入劳工外,鼓励企业积极应用创新科技,例如智能机械人技术,提升生产力,预计在两至三年后,科技应用将达至一定程度,届时部分表现未如理想的工人或会被取代。现职工人需适应新的工作模式,与机械人协作,结合人力与科技提升整体生产力。重复性高、厌恶性或劳动强度大的工序(如搬运)将逐步由机械人接手,而灵活性高或技术要求较高的岗位则仍需倚赖人力。
目前建造业工人平均年龄偏高,约2,000人年过70岁,属掌专门技能。技术工人呈现年龄断层,年轻入行者不足。引入科技既能提升工作趣味性,亦有助吸引新人入行,改善行业形象,为建造业带来长远发展动力。
近期港铁东涌线延线东涌东站工程,有车站设备房间的墙砖,疑使用非合约指定品牌的内地制造材料。建造商会批评害群之马,表明绝对零容忍;不过同时提出,社会应讨论是否要维持英国标准,抑或可接纳中国标准,以质责达标为依归。
商会举例指,港铁站过往使用意大利地砖,运输需时致成本高,还要提早三个月至半年落单,而转用国产地砖,只需提早两星期落单,也较便宜,质素标准相同,最终有助降低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