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敏感药常见迷思逐点拆解
抗敏感药(抗组织胺药物)是最常见的药物之一,无论鼻敏感、皮肤过敏或眼睛痕痒,很多人都会自行到药房购买。然而,药物种类众多、副作用各有不同,如果未经正确认知,可能会因误解而导致不必要的风险。以下整合市民最常见的疑问,逐一解释。
撰文:医善同行医学顾问、注册药剂师郭彦缇
1. 抗敏感药会否“越食越无效”?
一般来说,抗组织胺药物不会因长期使用而失效。这类药物的作用机制,是阻止体内释放的组织胺与接收器结合而产生过敏反应,从而减轻打喷嚏、流鼻水、痕痒等症状。药效本身并不会随时间消失,但若病人出现“越食越无效”的情况,往往并非因为药物失效,而是病情恶化或过敏源持续存在,令症状变得难以控制。这种情况下,继续自行加大剂量并非良策,反而应找医生检视病情,甚至考虑是否需要转药或配合其他治疗。
2. 服药后会特别眼瞓?是否代表药效较好?
部分抗敏感药会令病人感到嗜睡,这主要与药物的世代有关。第一代抗组织胺药物能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因而容易引起嗜睡、口干、注意力不集中等副作用。相反,第二代及第三代药物设计上较难穿透血脑屏障,所以一般不会令人特别眼瞓。值得强调的是,“眼瞓”并不代表药效更好。其实第一代和新一代药物在纾缓过敏症状方面的效果相若,只是副作用差异明显。如果病人同时患有青光眼、良性前列腺增生或哮喘等疾病,第一代药物可能会影响病情,因此特别需要小心选择,最好先咨询医生或药剂师。
3. 感冒药已含抗敏成份,还能再额外服用吗?
不少坊间常见的“感冒药”属于复方制剂,除了退烧止痛成份外,还可能加入抗敏感药,以帮助纾缓流鼻水或喉咙痛。如果病人未有仔细查看药物成份,另行再服用一剂抗敏药,就有可能造成重复用药或剂量过高,增加副作用出现的风险,例如过度嗜睡或心律不整。由于市民一般难以凭药名分辨成份,因此在自行购药或加药前,最好先向医生或药剂师查询,确保不会“药上加药”。
4. 抗敏感药能否长期服用?
抗组织胺药物主要用于短期控制过敏症状,并非长期治疗的根本方法。如果过敏症状持续超过一星期仍未改善,应寻求医生协助,因为病因可能来自持续的过敏源、慢性鼻炎甚至哮喘。若病人长期自行服用抗敏药,不单止可能延误诊断,还可能将严重的病因“掩盖”起来,直到病情恶化才被发现。因此除非经医生明确处方,不应自行长期使用。
5. 抗敏感药能否与酒精或安眠药同时服用?
绝对不建议。特别是第一代抗敏药,本身已有镇静和嗜睡副作用,如果再与酒精、安眠药或镇静剂同时使用,镇静效应会大幅增强,严重者更可能出现呼吸抑制或心律失常,对生命构成威胁。即使是新一代药物,也不建议与酒精或镇静药并用,因为副作用累积的风险仍然存在。
6. 小朋友能否服用成人剂量?
绝对不可以。儿童用药的剂量必须同比龄或体重精准计算,而非随意以成人剂量代替。若家长误将成人剂量给予儿童,有可能导致药物过量,因此若要为儿童购买或使用抗敏药,一定要先查明剂量,并由医生或药剂师指导。
7. 过量服用会有什么后果?
抗敏感药物过量并非单纯“多睡一觉”这么简单。轻微过量可能导致头晕、心跳加快、头痛或极度嗜睡;严重过量则可能出现抽搐或严重心律失常,必须紧急送院处理。这正好提醒市民,抗敏感药虽然常见,但并非可随便服用。
8. 选购时应如何判断?
坊间抗敏感药种类众多,消费者选择时应考虑个人情况。例如,如果希望有充足的休息以助康复,可以选择容易眼瞓的药物;但若白天需要驾驶或专注工作,则应避免使用第一代药物。除此之外,还要留意是否患有青光眼、哮喘、排尿困难等病症,或正同时服用安眠药、镇静剂等药物,这些都可能增加风险。若有不确定,应交由药剂师或医生评估,避免自行选择。
“01医务所”与慈善团体【医善同行】合作,逢周日刊登由医护人员撰写的医健文章。医善同行于2019年成立,期盼凝聚社会上的爱心和力量,鼓励有心人踊跃参与医善同行举办的义工计划,各展所长,帮助弱势社群。
医善同行会以专业团队的运作方式,致力提高赞助人与赞助机构的信心,达到取诸社会,用诸社会的目标。
网站亦会为巿民提供正确的医疗资讯;并举辨不定期的医疗健康讲座和义诊,同时积极与其他社区组织及医疗机构协作,为市民提供各种医疗服务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