淀粉、发酵食品怎样吃更健康?拆解常见饮食迷思
不少人为了减重而尽量少吃甚至戒掉淀粉,亦有人追捧日韩餐桌常见的发酵小食,希望借此提升健康。不过,淀粉是否一定致肥?晚餐食饭是否比早餐更易增磅?发酵食品是否真有奇效?其实饮食关键并非单一食材,而是整体的搭配与均衡。
撰文:医善同行医学顾问、注册营养师林诗敏
淀粉不是敌人
不少人为了减重而尝试低碳饮食,甚至戒吃淀粉,但长期下来对身体有潜在风险。淀粉属于碳水化合物,是身体最主要的能量来源,缺乏时容易导致疲倦、头晕,甚至需要分解肌肉来提供能量,结果减慢新陈代谢。脑部以葡萄糖作燃料,若血糖不足,思考力、专注力及情绪都可能受到影响,有些人更会感到心情低落。
碳水化合物同时提供膳食纤维,为肠道益生菌的重要养份,若完全戒掉,肠道菌群会失衡,影响消化与排便。过度减少碳水亦会带来排水效应,进一步流失钾、镁等矿物质,增加抽筋风险。长远而言,更可能影响心脏及肾脏功能,甚至导致掉发。
减重与淀粉:关键在“总量”而非“时间”
“晚餐吃淀粉更易肥胖”是常见迷思。其实体重增加主要取决于摄取的总热量是否超标,而非进食时间。不过,由于淀粉消化需时约三小时,若临睡前进食大量淀粉,能量未被消耗便容易转化为脂肪储存,同时增加胃酸倒流风险。
因此,若晚餐时间较迟,可把晚餐分拆:傍晚先吃一部份,正餐分量减少,并尽量与就寝时间相隔约三小时。
精制淀粉 vs 全谷类:学识选择更重要
淀粉与蛋白质一样,每克均提供约4卡路里,吃得过量自然会致肥。但选择上却有差异:
.精制淀粉(如白饭、白面包):升糖指数高,较快令血糖上升,饱足感维持时间短。
.全谷类淀粉(如糙米、燕麦、全麦面包、番薯):含纤维,升糖指数较低,能延长饱足感,帮助控制食量。
例如,半碗糙米饭的饱肚感可能等同一碗白饭,但热量较低,有助避免过量摄取。
根据美国与中国膳食指引,碳水化合物应占每日总热量的 45% 至 65%,香港的建议亦在 55% 至 75% 之间。即使在减重期间,仍应适量摄取淀粉,而非完全戒掉。
日韩小食与发酵食品:文化还是营养?
在日本与韩国,常见餐前小食如泡菜、渍物、味噌汤等,除文化习惯外,也有一定营养价值。
.泡菜:含益生菌,有助平衡肠道菌群,改善便秘。
.味噌:大豆发酵后蛋白质被分解为氨基酸,更容易吸收,对消化力弱的人尤其有益。
.纳豆:含丰富益生菌及植物化合物,亦有低钠版本,可配饭食用。
部份研究显示,发酵食品可能具抗氧化或抗炎作用,但目前仍缺乏足够数据证明摄取多少才有效。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发酵食品钠含量较高,市民宜选择低钠版本。
如果不习惯日韩小食,亦可透过其他途径支持肠道健康。除了乳酪、乳酸饮品等含有益生菌外,还可摄取益生元,例如:
.蔬果类:洋葱、香蕉、红萝卜、苹果
.根茎类:番薯、山药、南瓜
.豆类:红豆、绿豆、黄豆
这些食材能帮助肠道内的益生菌繁殖,改善肠道环境。
一餐要如何组合才算完整?
营养学上没有“最低必需食材清单”,重点在于“均衡”。理想情况下,一餐应包括五谷类、蛋白质、蔬菜,并视需要加入水果与健康油脂。不过,营养应以“全日”甚至“全星期”为单位评估,而非要求每一餐都完美。例如,若午餐蔬菜不足,晚餐或翌日补回即可。
“彩虹饮食”原则同样值得参考,因为不同颜色的食物代表不同的植物化合物:红色番茄的茄红素有助预防前列腺癌,橙黄色南瓜的叶黄素有益眼睛健康,紫蓝色蓝莓的花青素对心血管有益,深绿色蔬菜含丰富纤维与钾,白色蒜头的蒜素有助心血管,黑色冬菇则含多糖体,有抗氧化作用。将不同颜色的食物摆上餐桌,能让营养更全面。
都市生活繁忙,未必每餐都能兼顾营养,但仍有方法补救。三文治可选全麦包,加入蛋白质与蔬菜,再配一份水果,已算均衡。即食米粉亦可加上罐头豆类、鸡胸肉与沙律菜,营养便更完整。便利店常见的糖心蛋、无糖乳酪、沙律菜杯及水果,都是补足营养的好帮手。
“01医务所”与慈善团体【医善同行】合作,逢周日刊登由医护人员撰写的医健文章。医善同行于2019年成立,期盼凝聚社会上的爱心和力量,鼓励有心人踊跃参与医善同行举办的义工计划,各展所长,帮助弱势社群。
医善同行会以专业团队的运作方式,致力提高赞助人与赞助机构的信心,达到取诸社会,用诸社会的目标。
网站亦会为巿民提供正确的医疗资讯;并举辨不定期的医疗健康讲座和义诊,同时积极与其他社区组织及医疗机构协作,为市民提供各种医疗服务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