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警方调查:82%受访大学生曾中招 6%有金钱损失 最多170万
骗子在香港无处不在,不论年轻人还是长者,都应小心。警方反诈骗协调中心早前进行首阶段“大学生诈骗认知调查”,发现超过八成受访大学生曾遭遇诈骗,其中6%蒙受金钱损失,平均损失金额约为港币4万元。
受访的本地学生最高损失金额为港币40万元,平均损失金额约港币1.4万元;内地受访学生最高损失金额则达港币170万元,平均约港币7.7万元,相当于本地学生的5.6倍,即高出4.6倍。
警方9月“防骗月”加强青少年防骗教育
警方表示,今年1至6月共有957名专上院校学生被骗,当中本地生及内地生分别占比67.3% (644名)及32.7% (313名)。
打击骗案的其中一个重点就是要加强青少年的防骗教育,9月举行“防骗月”,推出一系列的措施及活动,旨在提高青少年的防骗意识,会与银行业界及香港金融管理局紧密合作,致力于青少年群体中推广防骗知识并推出不同防诈措施。
本地生与内地生受骗比例同为相若
警方反诈骗协调中心早前在城市大学、教育大学、理工大学、香港大学进行首阶段大学生诈骗认知调查,访问共3,189名大学生。结果显示,共有2,631,即82%受访的大学生曾经受骗。若区分本地生与内地生,受骗比例同为相若,分别占82%及83%,而因此损失金钱的,同占6%。
受骗内地生最高损失170万 本地生最高损失40万元
不过,损失金额上内地生多出不少。受访的本地学生最高损失金额为港币40万元,平均损失金额约港币1.4万元;内地受访学生最高损失金额则达港币170万元,平均约港币7.7万元,相当于本地学生的5.6倍。
在蒙受金钱损失的受访学生中,近五成选择报警,近三成向亲友求助,其余约两成因金额较小、嫌麻烦或感到羞愧等原因未向他人求助。
最多人堕假冒官方机构来电骗案
调查亦揭示大学生遇到最常见的五类诈骗手法,假冒公安、银行等官方机构来电占64%,其次为高薪兼职诈骗,占38%,其余包括限时优惠或中奖诈骗、投资诈骗、网购诈骗,各分别占约两成。
调查另外亦发现,男性在判断诈骗风险方面的能力普遍较女性弱;本科生和研究生卷入高危陷阱的风险较博士生高;非本地生较本地生更易卷入投资群组等高危陷阱。
于10间大学派发手打柠檬茶 鼓励学生完成诈骗认知调查
警方于开学季,针对本地与内地学生举办了一连串宣传活动,包括:
.透过大学鼓励新生完成网上学习套件,截至8月31日,本学年共18,154名新生(包括本地及内地学生)完成套件
.与持份者合作:与银行和地产中介合作,派发“乖巧宝宝”防骗单张和贴纸、实施学生银行帐户监察机制、推出防骗广告宣传片、联同“乖巧宝宝”推出新宣传品及全新宣传车
.开学季举办32场防骗教育讲座/活动,覆盖超过4,000名学生
.安排“乖巧宝宝”主题车走访17间大专院校,向学生及教职员传递防骗讯息
.与支付宝香港联手于十间大学派发手打柠檬茶,鼓励学生完成大学生诈骗认知调查
转介受骗或因骗案被捕学生到青协接受辅导 降低再中招风险
警方及香港青年协会支援受骗学生及家长,在获得受骗或因骗案被捕学生同意后,警方会将相关个案转介至青协,由专业社工提供进一步支援学生及学生家庭,包括心理辅导及家庭关系辅导,协助纾缓其心理及生活压力,并降低再次受骗或重犯的风险。
警方称,先导计划已于今年8月展开,现阶段主要为“骗案预警计划”中识别的学生受害人提供转介服务。截至目前,已有5名学生受害人及3名被捕学生获转介至青协,服务对象主要是18至22岁,部分个案涉及金额惊人,高达3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