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程合约”提倡各方协作 助提升工程项目管理及成本效益
过往工程业界多采用传统工程合约模式,业主与承建商会较着重双方的义务和责任,令双方自然地筑起对立面,一旦施工时出现问题或风险时,双方一般会立即厘清责任所在,少不免出现从自身利益出发的争论,最终造成工期延长等问题。但“新工程合约”模式的出现,正正反其道而行,提倡以积极的态度去构建协作文化,透过以此为基础的合约机制,致力推动合约双方建立互助互信的伙伴关系,共同管理风险,达到提升项目管理成效和成本效益。
撰文:资深工程师及工程师学会前任会长源栢梁
事实上,这些工程争拗时有发生,笔者较早时在前文已引述本港昔日一些较大型的工程项目,包括医院等,亦有出现因争议而影响工程推展的情况;加上对比邻近地区,香港的建筑成本一直高企,根据过往的数据,本港每平方米的建筑成本已站在全球前列的水平。这现象相信包含很多不同成因,亦与供应链及建筑材料价格的波动息息相关,而估算本港工程相关人员退休比率到五年后可能高达数十个百分比,会对劳动力密集的工程界影响会加深。近期地缘政治问题及全球新冠疫后经济未能回复正轨的因素,坊间有顾问公司曾预计,若业界不适时进行改革,生产力将持续下降,建筑成本相对亦随之上升。面临这些系统性的挑战,以创新和策略性推动解决这些困难,而更广泛推行新工程合约或许是其中关键的一步。
近年,有关当局倡议联同业界推行“新工程合约”(New Engineering Contract, NEC)去改善工程界上述积存下来的问题,这种合约模式亦都已在英国推行,适用于不同类型工程。香港长期以来的问题亦是在于业主与承建商之间存在许多对抗的关系,争议频繁,仲裁或以成为常态,加上业界长期面对人手老化问题,亦为传统工程合约的重新评估提供了契机。
回望70年代,本港在工程界所推出的标准合约,为分散风险而采用固定价格制度,做法会令不可遇见的风险转由承建商等负责,在工务工程看来,可确保公帑的合理使用,避免超支。然而,这种模式却间接培养了“指摘”文化,有机会各自演译合约条款作出争拗,可能带来的超支问题便会引发承建商与业主的相互索偿。
记得以80年代的水库项目为例,据记载承建商因不可预见的地质情况导致工程成本上升,终引发长时间的工程纠纷;又如于90年代的桥梁项目同样面临延期付款等问题,令工程进度受到影响。显示传统工程合约制度或模式有需要作出变革的考量。为应对这些挑战,其实有关当局更已经在多年前开始尝试推行先进的“新工程合约”模式,透过创新以期望能推进改善业主与承商与之间的对抗关系所带来的超支和延误等问题。
新工程合约较早见于英国,当地工程界早年亦面对不少类同问题要急需进行改革。在70年代时当地因经济发展停滞、劳资纠纷不断,传统工程合约制度有一定局限性而未能完全处理这些痛点,若有问题出现,同样地多首先考虑责任谁属,而非鼓励双方共同解决问题。至90年代当地有研究报告指出构建团队精神的重要性,面对工程界存在的对抗性文化,故有呼声认为工程合约制度需彻底改革,并提出以协作模式取代对抗文化的新工程合约方法。
据报至90年代末,英国已有一定数量的工务工程使用新工程合约,而随后有硏究报告指出,业界不仅要避免对抗,还须注重工程质量,提出以客户为中心的工程合约及文化,希望往后在不影响工程质量情况下每年都能达到往下调各工程的成本和施工时间。
现时英国当地已要求所有公共部门合约都必须遵循“新工程合约”的标准,以至近数年间,不少的主要基础建设项目采用此模式,连约十年前的伦敦奥运会的基建项目亦有采用过此合约模式。这变革不仅是回应建筑成本上升的挑战,亦值得建筑同业借镜,是促使工程项目走向更高效和更具协作精神的重要举措。至于本港的一些具体实施情况,下文再谈。
《01医务所》与资深工程师源栢梁合作,逢周一推出专栏“源途有你”,分享工程与医疗的大小事。
源栢梁一直以推动工程界专业发展为己任,是香港工程师学会前任会长。数十年专业路途,著实值得回忆,亦深信后来者或可从中领会工程专业要点所在。源途有你,就让大家一起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