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强台风桦加沙|陈国基主持会议听取部署 教育局明公布停课安排
【打风/天文台/HKO/超强台风/桦加沙/Ragasa/天鸽/山竹/10号风球/移动路径】超强台风桦加沙会在本周二及三(23及24日)袭港,政务司司长陈国基今(21日)主持应对极端天气督导委员会会议,全面检视并进一步督导和统筹跨部门作全面和充分的准备及应变部署。
教育局明日(22日)稍后时间公布星期二的上学,以及小一入学自行分配学位纸本安排。
陈国基在会议上进一步督导和统筹协调各相关部门做好准备工作,当中包括:
.运输署紧急事故交通协调中心会24小时运作,并联同公共运输服务营办商、相关部门和其他机构,密切监察全港各区交通及运输情况,协调公共运输服务营办商安排服务调整或紧急服务。
.发展局已加强预防及防御措施,统筹应对水浸、山泥倾泻、塌树及构筑物安全等准备工作。土力工程处已针对潜在影响较高的政府人造斜坡完成巡查,确保排水设施运作正常。
.保安局辖下的紧急事故监察及支援中心已提前部署并随时候命,将于八号热带气旋警告信号发出时全面启动,由相关部门的首长级人员实时密切监察全港市面的情况。中心会透过“联合运作平台”监察市面情况,掌握并整合各部门的实时资讯,以迅速评估风险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方案及措施。各紧急救援部队包括消防处、警务处、民众安全服务队及医疗辅助队,均已做好全面应急准备,全员候命。同时已部署足够人手,以应付在暴雨及强风期间可能发生的紧急事故,并为有需要帮助的人士提供协助。
.运输署紧急事故交通协调中心会继续每日24小时运作,并联同港铁、专营巴士等公共运输服务营办商、相关部门和其他机构,密切监察全港各区交通及运输情况,协调公共运输服务营办商安排服务调整及/或紧急服务,及时透过电台、电视台、运输署网页及“香港出行易”流动应用程式,向公众发放有关紧急交通的资讯及公共运输服务的安排。
.发展局已加强预防及防御措施,统筹应对水浸、山泥倾泻、塌树及构筑物安全等准备工作。各相关部门的紧急事故控制中心已做好准备,特别加派人手随时启动作全面应对。发展局已整合工务工程承建商的资源,尤其在人力、机械及器材工具方面着手增加,务求可随时作出迅速调配以应对突发情况及复常工作。
.渠务署已为全港约240个容易因淤塞而引致水浸的地点完成检查及清理的工作,并会继续实施“及时清渠”的安排。鉴于今次风暴可能引致严重水浸事故,渠务署会采取多项特别行动措施,包括增加约20队紧急应变队伍至200队,到全港各区处理水浸及清理渠道工作,并提早派遣强力排水机械人到多个水浸风险较高的地点戒备,以及增加派发沙包的数量,为水浸风险较高地区,包括大澳、鲤鱼门、三门仔、大埔墟、嘉和里、元朗中部低洼地区、元朗西北部低洼地区、渡头湾、南围及响钟等提供额外沙包,比一般情况的派发量多超过一倍。针对沿海低洼或当风的高风险住宅区,渠务署及土木工程拓展署会与相关部门紧密合作,按预先制定的行动计划,实施合适的应对措施,包括预警系统及紧急应变安排,应对因风暴潮可能带来的水浸威胁。
.土力工程处和各个政府斜坡维修部门已为在恶劣天气下应对山泥倾泻紧急事故做好准备工作,包括已针对潜在影响较高的政府人造斜坡完成巡查,确保排水设施运作正常。土力工程处亦呼吁私人业主尽快检查其负责维修的斜坡,如排水渠有淤塞应该尽快在风暴来临前完成清理。于风暴期间,土力工程处与天文台会密切监测天气状况,并适时发出山泥倾泻警告,提醒市民防灾避险。
.屋宇署启动了特别应变行动,巡查位处主干道旁的私人建筑地盘,提醒承建商做好防御措施,包括收好建筑物料,检查天秤、棚架和吊船等是否安全,做好预防水浸的措施等。屋宇署亦已提醒所有注册建筑专业人士及注册承建商检查其辖下地盘的设施,确保安全稳妥。屋宇署正巡查主要街道并清拆明显破损的招牌。屋宇署亦已提醒物业管理公司做好预防措施,例如检查大厦雨水排水系统、外墙棚架、维修吊船、招牌及太阳能板等,确保它们安全稳固。
.树木管理部门早前已完成高风险地点的树木风险评估与处理工作。部门目前正进行新一轮巡查高人流和车流地区的树木,针对潜在风险的树木采取多项预防措施,包括移除危险树木、修剪问题树木、围封可能受树木倒塌影响的范围,并设置告示提醒行人和场地使用者,以减低树木风险。预料桦加沙袭港期间可能导致较多塌树及较大交通影响,为此,发展局更已经预留土地作临时堆放塌树桠枝之用。
.路政署于九月十九至二十二日再次检测行车隧道的排水泵房设施与安装在水浸风险较高之观塘道下通道,以及沙田城门河、大埔林村河及大埔河沿岸共16条行人隧道的水浸警告系统,确保其运作正常。署方亦已主动对全港容易因淤塞而引致水浸的公共道路路段(包括快速公路)进行特别检查及清理,同时加强巡查及清理路旁人造斜坡排水道。此外,路政署已提醒相关员工及承建商,须密切留意天气变化及天文台最新资讯,并已预先调配人手及器械,以便及时启动紧急控制中心,迅速应对台风吹袭可能引致的公共道路突发情况。
.各区民政事务处已启动相关应对工作及将会提早开放临时庇护中心,协调相关部门和机构加强防备,设置沙包和挡水板等,亦会动员区议员、地区“三会”委员及关爱队向区内易受水浸影响的居民发放最新的天气资讯,提醒他们做好准备,以及劝喻居住水浸风险较高地区的居民及早迁离居所,或到临时庇护中心暂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