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骨发育不全症新药减痛苦手术 葛珮帆促医管局纳入药物安全网
软骨发育不全症为罕见遗传性骨骼疾病,影响患者的生长发育和多系统功能,近年来有创新药物提供非入侵性疗法,令孩子得到更全面的疗效,惟目前药物仍未获得医管局纳入药物安全网。民建联政策倡议委员会辖下的妇女事务委员会(简称妇委会),周日(9月28日)联同小而同罕有骨骼疾病基金会、癌症策略关注组联合举办“支援《软骨发育不全症》新闻发布会”,促医管局将新药纳入药物安全网。
新药须15岁前使用 每年耗费170万元
出席新闻发布会者包括:民建联妇委会主席葛珮帆议员、香港大学临床医学学院矫形及创伤外科学系临床教授杜启峻、小而同罕有骨骼疾病基金会主席朱凯欣、癌症策略关注组召集人麦嘉欣、癌症策略关注组政策研究及倡议经理赖家卫,以及多位患者和家属代表。
葛珮帆表示,社会对罕见病的关注一向比较少,今次的软骨发育不全症正是其中之一。研究数据显示,每22,000名儿童中便有一人患上软骨发育不全症,孩子如不幸患上此种罕病,会因为软骨发育异常而生长迟缓,导致矮小及手脚短、头骨变形、及影响其他器官生长。而治疗方法十分痛苦,要多次折断手骨及脚骨,装上沉重的钢铁支架,慢慢让手脚骨骼增长,冗长的住院时间既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及学习,更有机会导致不同的并发症,他们要承受各种身心摧残,情况令人痛心。
葛珮帆表示,了解到近年有治疗软骨发育不全症的新药物推出,内地及其他国家和地区亦已采用并纳入安全网,证实能有效帮助孩子正常成长,惟该药只能在患者15岁前使用,药物价格亦高达170万一年,普通家庭难以负担。若不用新药,患者终生医疗费用估计亦会超过1,000万。葛珮帆促政府应尽快将新药纳入安全网,让患病儿童能健康成长。
她表示,会去信医卫局及医管局,转达病友家属诉求,及促请医管局安排会议与病友及家属进行直接交流沟通,并继续监察医管局《药物名册》的运作情况,确保更多创新治疗药物在符合医疗效益下尽快引入公立医院安全网。
传统需进行肢体延长手术 过程煎熬并伴随并发症
多个患者家庭在会上分享,其中年仅10个月的小患者洪梓培,无法如其他同龄小朋友一样正常坐立,同时可能因为枕骨狭窄并发症而需要进行减压手术,家长分享时表示软骨发育不全的患儿在照顾上需要特别小心,否则会非常容易受伤,她担心做手术对年幼的小朋友带来巨大痛苦,心情忐忑不安,希望能透过药物减少即一次又一次的手术痛苦。
6岁患儿邓咏心的妈妈提及,咏心现时需要定期照MRI预防脑积水及颈椎狭窄,在日常生活中无法自行使用公共设施,亦时常遭受异样眼光。咏心正面临著接受传统手术治疗的选择,妈妈很希望新药可以纳入医管局《药物名册》资助范围,能让咏心赶在生长板闭合前使用药物治疗,免受手术之苦。
已经15岁、错过用药年龄的姜宇燊,为减轻家庭负担而选择进行传统手术治疗,已6度进行肢体延长手术,正排期余下2次。他提及多次手术的煎熬过程,以及当中伴随的许多并发症。他表示,手术及复康耗费宝贵童年,希望其他年幼病友能在生长板闭合前获得药物治疗。另外,还有因发烧未能出席的17岁患者邓梓筠透过文字分享同类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