桦加沙|发展局建多层防洪保护网 渠务署首用“淼立识”评估水浸

撰文: 任葆颖
出版:更新:

极端天气越趋频繁,政府的应对策略备受关注。发展局局长宁汉豪今日(12日)发布最新一则《局长随笔》指,积极推动工务部门应对各种挑战,包括水浸风险等,为香港建构多层防洪保护网。其中,在超强台风“桦加沙”吹袭本港期间,渠务署首次应用部门自主研发的“淼立识”系统作出水浸风险评估,系统透过水力模型计算各区降雨,以识别较高水浸风险的地区。发展局表示,会加强促进跨部门协作,使香港成为具防洪韧性的城市。

渠务署今年初引入强力排水机械人,包括“龙吸水”和“小禹”系列,加强处理水浸能力。(发局展图片)
9月22日,超强台风桦加沙吹袭本港前,政府派员到鲤鱼门架设临时行人桥,以便水浸时居民可使用。(资料图片/梁鹏威摄)

渠务署首用“淼立识”作水浸风险评估

文章引述渠务署署长莫永昌表示,超强台风“桦加沙”吹袭本港期间,渠务署首次应用部门自主研发的“淼立识”系统评估水浸风险,透过水力模型计算各区降雨,再配合天文台数据分析,以识别较高水浸风险的地区,从而作出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包括安装挡水板,及早派遣排水机械人驻守,以及提供大量沙包予有需要的市民。

渠务署近年亦使用临时充水式挡水坝,可按需要屈曲并加高,适合在不同地点协助防洪工作。渠务署已辨识全港约240个容易淤塞地点,当收到香港天文台预警,便会派出紧急应变队伍预先及时清渠。今年更将紧急应变队伍增加至200队,以加强应变能力。

渠务署署长莫永昌表示,以刚过去的超强台风“桦加沙”为例,渠务署首次应用自主研发的“淼立识”系统作出水浸风险评估,从而作出针对性的应对安排。(发展局图片)
今年9月,超强台风桦加沙袭港,天文台发出十号飓风信号期间,水浸黑点之一的鲤鱼门,大量海水涌上地面。(资料图片/罗国辉摄)

8月四日内连场黑雨 渠务署一句钟收300求助

同时,渠务署紧急事故控制中心会即时启动。文章引述渠务署高级工程师林伟华指,8月初天文台四日内三度发出黑色暴雨警告,渠务署于8月5日更曾于一小时内收到超过300个求助个案;而上月为应对超强台风“桦加沙”,紧急事故控制中心亦连续运作了超过70小时。在团队的努力下,所有水浸个案均可于一至两小时内完成处理。

于渠务署紧急事故控制中心轮值的渠务署高级工程师林伟华表示,上月为应对超强台风“桦加沙”,紧急事故控制中心亦连续运作了超过70小时。(发展局图片)
今年8月5日,渠务署人员利用“龙吸水”机械人处理将军澳水浸事件。(资料图片/李家杰摄)

“龙吸水”吸水速度比手提泵快逾10倍

渠务署今年初引入强力排水机械人,包括“龙吸水”和“小禹”系列,加强处理水浸能力。今年4月至今,排水机械人已累计出动超过2,600小时,协助处理水浸个案。曾参与行动的“龙吸水”操控员郑伟文指,“龙吸水”吸水速度比手提泵快超过10倍,工人亦可遥距控制其运作,并可在移动时同步进行排水,令清理工作更灵活及高效。

发展局局长宁汉豪发布最新一则“局长随笔”,在极端天气情况下会启动紧急应变系统,整合、统筹及灵活调配各工务部门承建商的资源,包括人员、机械及装备。(资料图片/夏家朗摄)

极端天气下 发展局将启动紧急应变系统

宁汉豪在文中表示,在极端天气情况下会启动紧急应变系统,整合、统筹及灵活调配各工务部门承建商的资源,包括人员、机械及装备。承建商数目已由2023年的43个增至现时近70个,涉及人员达1,300人。倘若有部门在突如其来状况下资源不足,可透过发展局的中央统筹即时获得支援。

在每一次威胁香港的暴雨或台风来临前及过后,发展局均会统筹有关部门展开新一轮针对性巡查及后续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