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战速决!可口可乐推“樽樽不息”本地循环 一条龙回收旧樽变新樽
塑胶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面对“白色污染”对全球自然生态及人类所带来的影响,各界正积极寻求解决之道。其中,饮品制造商可口可乐香港近日宣布重大突破,成为全港首间运用自设设施,将本地回收的胶樽转化成再生塑胶,再造成新樽使用的企业,全力推动“樽樽不息”大循环。
“樽樽不息” 实现本地回收再造大循环
虽然回收被视为其中一个解决塑胶污染的方案,但全球回收率偏低,加上市民对回收的便利性及透明度有所疑虑,令问题持续恶化。在香港,环保署的资料显示,2023年废塑胶占整体都市固体废物约两成,情况同样不可忽视。
可口可乐香港日前举办“樽樽不息 回头再见”启动礼,宣布成为香港首家实现本地回收胶樽、并转化为新胶樽使用的企业。当中的重点之一,是可口可乐于香港的装瓶商——太古可口可乐所投资的“塑新生有限公司”。“塑新生”是本港首个准食品级胶樽回收设施,采用先进技术将在本地收集的胶樽造成再生塑胶(rPET)薄片,经进一步加工后作为原材料,重新制成胶樽作饮品包装之用,实现本地回收、本地再造的“樽樽不息”大循环。
可口可乐公司香港及澳门区总经理李咏贤指出,公司近期的消费者调查显示,虽然高达67%香港市民表示“会尽量回收”饮品包装,但同时有77%市民“希望有更多便利回收设施”,且24%受访者担心回收物没有被妥善处理。她强调:“‘樽樽不息’大循环正是回应这些疑虑的实际行动,我们将运用品牌的影响力,教育及鼓励消费者参与回收。”
李咏贤表示,由今年开始,本地生产的500毫升可口可乐饮品及1.5公升或以下的bonaqua矿物质水,其胶樽已由本地回收的塑胶制成,让市民亲身感受到回收的成果。
多管齐下 可口可乐实现源头减塑
作为全球最大的饮品生产商之一,可口可乐香港深知其在应对塑胶废物上的责任。多年来,他们从“减少塑胶用量”和“重新构思包装设计”两大方向着手,提升回收再造的效益:
• 轻量化设计:旗下品牌如bonaqua矿物质水的500毫升胶樽,重量仅11.8 克,比一般PET胶樽轻约52.8%,从源头减少塑胶用量。
• 使用再生塑胶(rPET):bonaqua矿物质水(1.5公升或以下)及可口可乐 饮品(500毫升)分别于2020年及2024年采用100% rPET(不包括樽盖及招纸)生产胶樽。
• 优化回收性:推出bonaqua无招纸樽装水,简化回收程序;并将雪碧及玉泉等品牌的颜色胶樽转为透明胶樽,提高回收价值。
• 鼓励重用:于2022年重新推出玻璃樽装饮品,并设自助回收机制,推广包装重用概念。
加强回收力度 呼吁市民齐参与
尽管“塑新生”的设施每日最高可处理约200万个胶樽,但由于本地胶樽回收率偏低,目前每日的处理量仅约80万个,反映社区需加大回收力度的迫切性。
香港太古可口可乐董事及总经理高逸才(Richard Gould)指出:“要实现‘樽樽不息’的目标,除了技术和设施外,还需依靠社区合作及消费者积极参与。”
高逸才表示,太古可口可乐一直积极支持不同的回收计划,包括在天水围与“免废畅饮”(Drink Without Waste)合作的大型回收项目,还会和大型活动主办方合作,鼓励大家在活动期间回收胶樽。他强调:“我们的目标是要建立一个更方便、更透明的回收网络,让大家相信自己回收的胶樽可于本地重生。”
今年10月,可口可乐香港亦开始与“绿色未来基金总会”合作,于10个指定屋苑推行“樽樽不息 回头再见”社区回收先导计划,以此加强对屋苑的回收支援,启发更多消费者积极参与回收行动。
塑胶废物危机是全球性的挑战,单靠企业的技术创新并不足够。可口可乐香港的“樽樽不息”本地循环方案,为香港的环保减塑创造新的里程,但要彻底解决问题,仍需每一位市民从自身做起,养成妥善回收的好习惯,确保每一个胶樽都能“回头再见”,共建“无塑”未来。
(资料及相片由客户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