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非子出生后脑瘫 夫妇等医委会研讯15年  追讨迟来的公义无果

撰文: 吴美松
出版:更新:

一对来自内地的夫妇,黎志坚和彭红英,15年前来港产子,在浸会医院迎来儿子黎远建。可是,黎远建在出生三天后,出现手脚抽搐,最终因脑膜炎致脑瘫及四肢残障,夫妇质疑负责医生未有及时跟进,引致医疗失误。

讨回公道过程漫长,夫妇2010年向医务委员会正式投诉,涉及两名医生,其间一名医生投诉被驳回,至于另一名医生的研讯,原定2016年召开,却临时批准押后。投诉至今15年,案件一直没有下文,至今日才展开医疗事故研讯,“迟来的公义”未有实现的机会,最终因涉及行政问题而终止。

黎志坚称形容,得知其子出事后的心情是“焦急、痛苦和无奈”。(资料图片)

质疑负责医生无及时到医院救治 令儿子病情恶化

黎志坚和妻子彭红英是深圳居民,经介绍到浸会医院分娩,儿子黎远建于2009年12月19日出生,三天后的午夜12时许,开始出现感染症状,手脚抽搐 。二人忆述,当日早上9时,才接获医院通知,儿子情况异常,中午转送伊利沙伯医院抢救。

他们其后透过代表律师,从电话通话记录显示,负责的儿科薛医生在凌晨4时已获护士通知,但医生有立即回到医院救治,到院时已是两人质疑儿子病情因而急速恶化。

夫妇二人于2010年10月向医务委员会正式投诉,指控薛医生未能及时回到医院处理紧急情况。同时,二人亦投诉另一位妇产科黄医生,指控对方在产前检查时,未有为彭氏筛查体内的乙型链球菌,怀疑令儿子出生受感染。

原定2016年召开研讯 惟押后申请获批

黄医生的投诉最终在2011年8月被医委会驳回,主因是2009年,筛查体内乙型链球菌并非妇产科必要程序。至于对薛医生的投诉,医委会原定2016年7月13日研讯,但基于秘书处开审前7日才把护士证人证供交给辩方,辩方以时间不足为由要求押后。秘书处声称会另行通知聆讯日期,自此之后,却再也没有进展。

事件相隔八年多,于2024年12月,黎志坚和彭红英在召开记者会公开事件,希望医委会尽早安排研讯。医委会今日召开研究,但因秘书处未能解释为何案件拖延多年,最终决定终止聆讯,以免对被告造成不公。(详见另稿)

协助二人的社区组织的干事彭鸿昌曾形容,处理的医委会投诉个案中,今次属等候时间最长的一宗。

15岁的黎远建因事故失去自理能力。(社区组织协会提供)

医委会去年回应指,该案涉及的专家报告和证据仍在跟进,并强调每宗个案的性质、类别和复杂性各有不同,处理时间无法一概而论。他们表示,在准备工作完成后,会尽快通知投诉人有关详情。

浸会医院曾称,在事件发生后,已按要求提供病历档案,并向卫生署呈报事件,提交相关调查报告。院方指出,两位负责医生均于2012年和2013年离职,将继续与家属代表保持沟通。

彭鸿昌批评,长达14年的等候时间是完全不能接受。(卢翊铭摄)

父形容儿子性格开朗 无奈失去自理能力

黎志坚在去年记者会时表示,当看到其他小朋友活泼健康,对照自己儿子的情况,会让他感到心痛。他形容儿子性格开朗、笑容灿烂,却因病情失去自理能力,无法说话、坐立,生活完全依赖他人。

黎志坚与太太没有居港权,事发后一个月,将儿子带返内地生活。为了让儿子有更好的训练,去年透过教育局安排入读本地特殊学校。二人在内地生活动,但会不时回港探望儿子。

彭鸿昌当时强调“延误的公义就是不公义”,要求医委会交代研讯为何一直拖延,和尽快处理黎及彭的个案,以还病人及家属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