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机制|再多一款药获批 减少原发性免疫球蛋白A肾病蛋白尿
撰文: 任葆颖
出版:更新:
政府发言人今日(31日)表示,再有一款新药在“1+”药物审批机制下获批准在港注册。该款药物用于减少原发性免疫球蛋白A肾病的蛋白尿,能为病患者带来更多医治选择。政府会继续致力加快引入创新药械,让病人尽早获得先进诊疗,同时推动香港成为国际医疗创新枢纽。
自“1+”机制生效以来,连同是次新药,现时共有15款新药按此机制获批准注册,其中7款新药已获纳入医管局药物名册。
政府发言人今(13日)表示,再有两款新药按“1+”机制获批准在港注册。(资料图片)
该款新药已获美国的药物监管机构批核,并在“1+”机制下提交注册申请。香港药剂业及毒药管理局辖下的注册委员会,在对申请人提交的临床数据及资料作出审评,及经征询本地专家的意见后,认为该款新药符合相关安全、效能及素质标准,批准在香港注册。卫生署已通知申请人审批结果,特区政府亦会按既定程序完成注册程序。
政府自2023年起实施“1+”机制,便利用以治疗严重或罕见疾病的新药来港注册,并已于去年11月1日起将“1+”机制扩展至所有新药,包括任何含新药剂或生物元素成分的制品及药物新适应症、疫苗以至先进疗法制品。新药若能提供符合要求的本地临床数据,并经本地专家认可后,只须提交一个(而非原来的两个)参考药物监管机构,便可以在香港申请注册。
至今15款新药获批 其中7款纳入医管局药物名册
自“1+”机制生效以来,连同是次新药,现时共有15款新药按此机制获批准注册,其中7款新药已获纳入医院管理局药物名册。卫生署会加快“1+”新药审批机制,试行优先审批经医管局建议能应对治疗严重或罕见疾病的创新药,加快病人使用最先进治疗。卫生署亦将于2026年内成立“香港药物及医疗器械监督管理中心”;以及于2026年开始分阶段实施“第一层审批”新药注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