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福苑大火|心理专家:灾难酿压力反应 若持续逾月须寻专业协助
大埔宏福苑昨日(26日)发生五级大火,导致至少55人死亡,包括1名消防员,另有至少72人受伤。此次为1997年以来香港第二宗五级大火,灾难对受影响居民造成巨大创伤,亦有许多市民在接触过多相关资讯、影像后产生压力反应。
香港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组副主席梁重皿博士接受《香港01》访问时指出,灾难后,公众和灾民会产生“急性/短暂压力反应”,包括失眠、易怒、脑海反复浮现影像等,多数人的症状会在数日至一个月内逐渐缓解,但若持续超过一个月且影响日常生活,则建议寻求专业协助。她建议公众留意自己的情绪反应,并限制使用社交媒体时间,强调“休息并不等于不关心其他人或者社会,而是对自己负责任的表现”。
市民可WhatsApp或致电《香港01》热线:6511 0101、电邮:hk01@hk01.com、在文下留言或在社交媒体留言,说出所需或希望向有关部门转达的诉求。面对灾难,各方全力支援。帮忙寻亲、寻支援。
自我调节:尊重情绪节奏 陪伴重于讨论
梁重皿指出,灾难后每个人处理情绪的步调与方式各不相同,我们首先应学会尊重身边人的需要与进度。在关心他人时,避免过度描述灾难场景,或讨论过多细节,因其可能引发不必要的心理刺激。
她解释,灾民与公众可能出现“急性/短暂压力反应”,例如脑海浮现不安画面、失眠、情绪低落、逃避社交、发恶梦或过度警觉。这些是面对巨大压力的自然反应,通常会在数日至一个月内逐步缓解。此时,无须强迫自己或他人“快点好起来”,重要的是给予空间与时间,接纳当下的情绪状态。
至于是否产生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梁重皿则表示确诊有标准,例如要亲身经历、目睹,或近亲有经历,以及上述“急性心身压力反应”超过一个月方才符合。目前评判“言之尚早”,请公众不要过度担心。
一般常见的短期压力反应症状,包括:
身体:心跳加速、肌肉绷紧、胸口翳闷、呼吸不顺、睡眠不佳、食欲不振等。
情绪:心绪不宁、忐忑不安、紧张、担心、惊慌等。
行为:坐立不安、不想与人接触、失去兴趣等。
思想:事件相关的图片、影像或文字报道在脑海中挥之不去或突然出现,出现发梦、错觉等情况。
资讯选择:限制阅览时间 或只看文字部分
对于重大灾难,大众接触相关资讯和影片后,会产生不安、心痛等情绪,也会产生“刷相关资讯压力过载,不刷觉得自己过于冷漠”的矛盾心理状态。梁重皿建议大众优先留意自己的情绪反应。
休息并不等于不关心其他人或者社会,而是对自己负责任的表现。
她还建议市民考虑限制阅覧社交媒体的时间,例如早午晚各15分钟。也可以选择只看文字部份,或暂时关闭社交媒体的关注和自动更新功能,避免被动式过量接收资讯。
社会支持:实际行动创安全 稳定环境促疗愈
民政事务总署目前提供7个临时庇护中心,有至少700位受影响居民正使用。谈及如何帮助灾民重建安全感,梁重皿认为,批护所是安全环境,能满足基本的“衣食住行”,心理学会亦会考虑派心理学家支援。并且能提供规律的饮食、协助联系家人,这些具体行动都能带来心理安慰。
她总结,从个人到社会各持份者,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是照顾好自己的身心健康,包括基本的生活规律、作息饮食时间,尝试安排放松及减压的活动和时间。主动向身边人倾诉及在有需要时寻求专业人士。
有用支援资讯:
《香港01》热线
WhatsApp/电话:65110101
电邮:hk01@hk01.com
警方热线
1878999
跨部门援助站
雅丽氏何妙龄那打素医院跨部门援助站(热线:2658 4040)
威尔斯亲王医院跨部门援助站(热线:3505 1555)
北区医院跨部门援助站(热线:2683 7567)
社署支援当区小童及青少年
受火警及交通影响,大埔区多所中、小学校今日(27日)停课。社署已要求大埔区所有综合青少年服务中心及青年中心全日开放运作,提供充足照顾服务,以支援当区暂时未能照顾子女的家长。
情绪支援热线、中心
明爱向晴热线:18288
香港红十字会:5164 5040
圣雅各福群会–精神健康服务“情绪通”:致电或 WhatsApp 18111
香港撒玛利亚防止自杀会突发事件专线: 2353 0029
基督教家庭服务中心紧急情绪支援热线: 64664333
撒玛利亚会:2896 0000
大埔六乡学习园地 “情绪支援站”
11月27日早上 08:30 至晚上 22:00,供受火灾影响心情的街坊舒缓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