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莉珊|从宏福苑五级火悲剧 看城市安全与制度责任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2025年11月26日下午,香港新界大埔屋邨宏福苑多栋住宅楼发生火灾,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这场火灾是香港历史上最沉重的教训之一,也是自1996年尖沙咀嘉利大厦大火以来的第二宗五级大火。烈焰吞噬家园,浓烟蔽日,不仅夺走宝贵生命,更在社区刻下难以磨灭的创伤。

事故发生后,国家主席习近平高度重视,第一时间指示中央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向特区政府转达对遇难人员和殉职消防员的哀悼,并要求全力做好救援和善后工作。香港特区政府迅速启动应急机制,中联办成立应急专班,与特区政府密切协作,全力开展救援。

火灾发生于下午2点51分,现场频传爆炸声,浓烟滚滚,部分建筑材料从高处坠落。宏福苑为有42历史旧住宅社区,共有8座住宅楼,提供1,984个单位。火场面积达27米乘21米,涉及7幢正在维修的32层高楼宇。由于外墙棚架起火并迅速蔓延,火势在恶劣环境下持续加剧,消防处将火警升为五级。救援行动中,消防共派出196辆消防车、98辆救护车、以及1,200名消防及救护人员处理事故。

火灾造成至少51人遇难,1消防员殉职。殉职消防员何伟豪,他服务消防处9年,表现英勇,特区政府及公务员事务局均对其贡献表达崇高敬意,并全力协助家属渡过难关。

警方处理遇难者遗体的工作仍然积极进行中,会联同法医科尽快处理及安排亲属进行遗体辨认程式。当完成拯救行动后,警方亦会联同消防处、政府化验所、法医科及相关部门尽快进行搜证及调查。警方重申,极度重视今次火灾,会动员最大资源协助拯救及进行全方位调查,尽快找出起火原因。

新界北总区重案组展开调查,根据消防灭火搜救过程中,发现建筑物外墙有保护网、防水帆布、塑胶布疑未符防火标准。警方亦发现一座未波及的大厦,每层电梯大堂窗外都有发泡胶包封,易燃及可能加速火势蔓延,不排除发泡胶是迅速蔓延的原因;另发现一工程公司负责安装,相信工程公司负责人严重疏忽,导致火势迅速蔓延,造成重大伤亡。

警方与消防处、法医科及政府化验所等部门正全力进行拯救、搜证与调查工作。根据消防处灭火搜救过程的初步发现,建筑物外墙使用的防水帆布、塑胶布及发泡胶均属易燃物料,未符合防火标准。这些材料在火灾中不仅加速火势蔓延,更可能阻碍逃生与救援。警方认为工程公司在施工过程中存在严重疏忽,未有遵守安全规范,因而拘捕三名负责人。这一举动反映出警方对责任追究的决心,也提醒社会:工程安全并非仅是技术问题,而是涉及生命的制度性责任。这场悲剧不仅揭示了建筑安全的漏洞,更凸显制度监管与责任承担的迫切性。

在香港这样人口密集的城市,任何建筑工程若忽视防火标准,便可能酿成大规模灾难。工程公司作为专业机构,理应熟悉并遵守相关法规,然而事件显示,部分企业仍以成本或便利为先,忽略安全要求。这种短视行为不仅违反专业伦理,更直接威胁公众安全。

火灾暴露的不仅是工程公司的疏忽,更是制度监管的不足。香港虽然有《消防安全条例》及《建筑物条例》,规定建筑物料需符合防火标准,但在实际执行上,监管往往依赖工程公司自我申报或承建商的合规承诺。若缺乏独立、持续的检验机制,便容易出现“纸上合规、实际失效”的情况。此外,外墙工程、装修工程等往往属于“次要工程”,监管力度不如大型建筑工程严格。这使得一些承建商有机可乘,使用廉价但不合规的物料。火灾中的发泡胶包封正是典型例子:虽然能达到隔音、防水或美观效果,但其高易燃性却成为致命隐患。

警方在声明中强调,会动员最大资源,并联同消防处、政府化验所、法医科等部门进行全方位调查。这种跨部门协作模式值得肯定。火灾调查涉及多方面专业:消防技术判断火源与燃烧路径,化验所检测物料成分,法医科处理遗体辨认与死因分析,警方则负责刑事责任追究。唯有多部门合作,才能全面还原事件真相,并为制度改革提供科学依据。

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主持跨部门紧急会议,启动紧急事故监察及支援中心,指示各部门以市民安全为先,设立现场援助站及临时庇护中心,并提供情绪支援。医院管理局亦启动应急机制,全力救治伤者。

这场大火暴露了香港老旧楼宇的消防安全隐患。高层住宅维修期间外墙棚架极易加剧火势,而狭窄街道与老化设施进一步增加救援难度。适逢全国消防宣传月,灾难再次警示社会必须“防范于未燃”,而非仅依赖事后救援。

重建市民对城市安全的信任,需从三方面着手:​

政府需第一时间建立资讯平台,定期公布事故调查进度与善后安排,并邀请独立专家参与监督。公开透明的沟通能减少谣言,展现诚信,为重建信任奠定基础。

其次,全面审视老旧楼宇的消防设施、逃生通道及社区防灾演练成效。通过跨部门合作建立定期安全审核制度,明确屋苑管理、建筑商及政府部门的责任,避免互相推诿。

第三,推动安全文化深入人心​。加强社区防灾教育,定期组织演练,提升居民应急能力。同时引入科技手段,如智慧消防系统、数位化人口管理平台及即时逃生指引应用,让市民切身感受城市治理的进步。

善后工作需以人为本,从安置、心理辅导到经济补偿,每一细节都应体现制度温度。唯有将悲剧转化为改革契机,推动长远安全政策建设,才能让市民真正重拾对城市安全的信心。

大埔宏福苑火灾是一次沉痛警示。重建信任不仅依靠政府的透明与改革,更需社区与科技的共同参与。唯有如此,香港才能在哀悼中重生,迈向更坚韧的未来。

杨莉珊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香港(地区)商会会长。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附上作者真实姓名、自我简介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