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体验轮椅日常 游走荃湾寻不便处 助改善无障碍设施建共融
政府近年积极提倡社会共融,不少地方已新增无障碍设施,但旧区仍然缺乏相关设施,又或设施老旧。有热心学生义工小队留意到荃湾区的无障碍设施,不符社会大众需求,以一年时间举办不同活动,带领大众体验轮椅使用者的日常不便,以寻找区内需要改善的设施,例如无障碍升降机及厕所等,更向荃湾区议会提出改善建议,冀推进伤健共融。
香港前轮椅篮球队代表杨国富为活动中的轮椅篮球教练,他表示义工们很有心,“他们(义工及参与者)还送了一张心意卡给我,令我很难忘。”他冀望日后政府可更重视残疾人士的权益,例如开放更多体育馆予残疾人士优先预订,“其他馆所没有无障碍设施,我们只能用政府馆所”。
苏德辉与赵家谊是香港中华基督教青年会(YMCA)的义工,亦是寻找社区内对残疾人士生活不便之处的7人小队成员。赵家谊留意到,日常生活中不时有以轮椅代步人士使用无障碍设施,“其实这些对于他们的生活很重要”,遂延伸以“轮椅”为主题的共融计划,寻找社区中有待改善的无障碍设施,同时让健全的参加者切身体验肢障人士的日常生活。
为扩大活动规模,他们向YMCA申请青年理想实践基金,获得两万元资金资助后开展长达一年的计划,并举办不同活动。其中一个活动是让参加者以轮椅代步,游走荃湾区内不同地方体验,并从中选出最需要改善的设施。
苏德辉认为,荃湾社区发展历史长远,“以前未必规定所有建筑都需有无障碍设施”,例如荃湾街市及杨屋道街市等,一些较久前兴建的楼宇或者唐楼也较少设置无障碍设施,又或者无障碍设施老旧,已不符现今时代需求,有待改善。
无障碍厕所无电动门 伤残者难推门
义工小队最后选出区内其中3处设施,向荃湾区议会提出建议,希望能协助改善,分别为荃湾公园外天桥的升降机、荃湾公园内的畅通易达洗手间,以及荃湾体育馆的无障碍厕所标识。当中公园内畅通易达洗手间没有设置电动门,而现时的铁门较重,轮椅使用者或较难推动铁门。
至于为何是该3处设施,苏德辉解释,虽然荃湾社区有不少待改善的设施,但该3处设施属于公众地方或者政府部门管辖的处所,比起商场等私人地方,较容易协商改善。
问及是否满意活动成果,苏德辉表示,当初旨在让弱势社群的声音被听见,减少标签等。活动曾邀请轮椅使用者做嘉宾,讲述自身经历及生活中的不便,有参加者发觉当大家的分别不大,“定型其实未必真”,已完成了当初希望促进共融的目标。
赵家谊则分享,有一名小学生参加者在最后分享环节中,画了月亮心意卡送给肢障人士,并引述该学生称“冀望成为残疾人士的月亮,去照亮他们,帮助他们”。赵表示,“ 我觉得很感动,她真的因为我们的活动,更关心有需要帮助的人,并且会主动表达自己的心意”。
义工小队举办的活动包括展览及真人工作坊,更邀请肢障人士担任教练,展现肢体伤残人士的能力,让公众亲身体验肢体伤残人士平日面对的困难。香港前轮椅篮球队代表杨国富,便在活动中担任轮椅篮球教练。
冀政府可优先伤残者订场 轮椅篮球教练:选择馆所有限制
杨国富认为,荃湾区有部份地方的设施比较旧,行人路狭窄而且很多凹凸位,“有时不要说轮椅,行人都很容易跌倒”,冀望政府可铺平路面。另外,他建议政府可增加更多升降机,减少轮椅抵达后的梯级,以及扩宽无障碍通道。他亦希望,政府可开放更多体育馆予伤残者优先预订,“其他馆所没有无障碍设施,我们只能用政府馆所”。
香港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助理主任干事吴彩花表示,经过是次活动经验后,留意到义工小队能更敏感地发现社区中的问题及需要,希望未来他们可以涉猎不同的弱势社群的范畴,“其实社区上还有很多未被听见的声音都需要被听见”。
YMCA“青年理想实践基金”欢迎18至35岁青年以个人或小组形式申请,每宗资助上限5万元,明年第一期申请的截止日期是1月15日,第二期为明年7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