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天气新常态|香港红十字会国际减灾会议 探索“气候韧性”关键
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极端天气显然已成为我们无法忽视的“新常态”。香港红十字会于早前举办为期两天的“气候韧性:携手行动”国际减灾会议,汇聚本地及全球的专家学者、非政府组织及社区代表,共同探讨如何提升社会的“气候韧性”及公众的备灾意识。会议配合“国际减灾日”举行,并聚焦三大关键议题:“社区预警”、“自然为本”及“共融行动”,促进跨界对话与协作,携手构建一个更具韧性的城市。
专家强调 我们正迈向全新气候环境
香港科技大学环境及可持续发展学部首席发展顾问陆恭蕙教授在会议上指出:“人们一直依据过去的气候模式生活,然而如今我们正迈向一个全新的气候环境。”她强调,面对这一转变,社区韧性尤其重要,而“社区预警”、“自然为本”与“共融行动”正是应当积极推进的方向。
香港红十字会行政总裁/秘书长苏婉娴女士亦表示:“气候危机即是人道危机。”她指出,红十字会担当枢纽角色,融会全球前沿的减灾知识与本地社区的实际需求,推动具包容性、可持续的减灾行动。
“社区预警”强化社区应急能力
“社区预警”强调建立有效的社区早期预警系统。专家们深入探讨多个实际案例,除了由香港渠务署分析香港的综合防洪管理策略,更借鉴了孟加拉红新月会热浪预警行动的成效。揭示了成功模式关键在于: 透过政府部门、居民及地方组织紧密合作,提供更具针对性及实用易懂的预警资讯,并透过主动接触社区团体,确保讯息及时传达至所有人,特别是高风险群体。
“自然为本”借助生态力量提升气候韧性
面对气候冲击,会议的第二个重点是“自然为本”,与会者分享如何运用生态资源应对极端气候。包括引用尼泊尔社区的例子,探讨应用自然为本的解决方案,为脆弱社区减灾与复原,以及推动“蓝色金融”机制带领海洋保育。再到香港本地案例,共同印证了向自然寻求解决方案,是全球与本地层面应对气候风险的关键路径,展示了减灾与可持续发展并行的潜力。
“共融行动”实现气候公义
最后一个重点聚焦于“共融行动”,确保减灾政策能惠及所有人,弱势社群在灾害管理中的需求被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往往对社会脆弱群体造成不成比例的影响,若缺乏社区参与,灾害管理方案往往无法切合实际需要。因此,会议强调社区参与与赋权,呼吁在减灾政策制定中纳入高风险群体的声音,实现真正的共融。弥补政策与需求之间的差距,构建一个真正包容、有效的减灾体系。
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非政府组织及社区代表,透过跨界对话,深入探讨极端气候新出路。
来自不同领域的与会者透过跨界对话,为应对极端气候注入新视角与创见。香港红十字会积极实践作为连接全球知识与本地实践的桥梁,未来将继续秉持人道使命,将会议成果转化为具体行动,与社会各界携手构建可持续能够抵御气候挑战的韧性城市。
(资料及相片由香港红十字会提供)